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说曹操不屑于杀祢衡

(2010-08-25 09:07:47)
标签:

《三国演义》

碌碌余子

借刀杀人

祢衡

荆州

文化

分类: 三国那伙人

为什么说曹操不屑于杀祢衡

王俊楚

 为什么说曹操不屑于杀祢衡

关于祢衡之死,许多人都认为是曹操是在借刀杀人。《三国演义》第23回也这样说:“或问表曰:‘祢衡戏谑主公,何不杀之?’表曰:‘祢衡数辱曹操,操不杀者,恐失人望;故令作使于我,欲借我手杀之,使我受害贤之名也。吾今遣去见黄祖,使曹操知我有识。’”这好像也为借刀杀人说提供了有力佐证。笔者在查阅相关史料,研读《三国演义》后认为祢衡之死实与曹操无关而且曹操极不屑于去杀祢衡。

祢衡骂曹到底为了什么,按《三国演义》中说法,是曹操“欺君罔上”(祢衡语),其实很牵强。一则,“欺君罔上”的指责其实很泛,而且用在朝中的每个大臣上都可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没有确切所指;二则,即使曹操“欺君罔上”,也是朝堂上的事,作为极不愿意与“与俗子共论”的祢衡何以有知?通过史书和《三国演义》记述来分析,祢衡骂曹操是性格使然,与风骨、节气无关。

《后汉书.祢衡传》记载:祢衡为人刚直傲慢,看不起别人,只与孔融和杨修关系较好。即使是这样,他还常以“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来称呼二人。我们姑且不论其他,单论他和孔融之间的年龄差距,“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对于一个年已四十、而被自己誉为“仲尼再生”的长者,作为“颜回不死”的祢衡按礼该如此称呼孔融吗?对于自己称誉的人尚且如此,那么那些被他认为是“莫足数也”的碌碌余子,自然更是看谁谁不顺眼,逮谁骂谁了。对他不合乎礼节的怪诞之举和恣言,与他交往较好的孔融也有些看不惯:“正平大雅,固当尔邪?”你自以为是一个大雅之人,怎么能这样呢?

曹操真的想杀他吗?《后汉书.祢衡传》中记载:“操怀忿,而以其才名,不欲杀之。”这段记载透露出这样一个讯息,不是曹操要杀祢衡,而是曹操身边维护曹操的人,和被祢衡羞辱过的那些人想杀他。祢衡借故摆谱不去拜见曹操,还屡次对曹操不敬,惹得曹操不大舒服;祢衡经常羞辱曹操身边的人,这让他们也极其恼怒,有人建议曹操杀了祢衡,治他的罪。要说,这些建议曹操杀祢衡的人是存了私心的,杀了祢衡的直接效益是可以为他们这些受辱之人出气解恨。而曹操却要“风物常宜放眼量”,爱惜祢衡才气声名不想杀他。事实如果不是这样,曹操会自己对自己说,祢衡很有才能,是名人,我不想杀他。那不是有病吗?后来发生的就是祢衡击鼓裸身换衣的事。《三国演义》中说他击鼓骂曹,而史书却不是这样记载。这在前一篇文章(《揭秘祢衡击鼓骂曹的历史真相》)中我已经说过。祢衡击鼓,裸身换衣,一点儿也不惭愧,说到底,还是对曹操不敬,曹操自我解嘲,笑着说:“本想羞辱祢衡,没想祢衡反而羞辱了我。”曹操的态度是,你可以不尊重我,但我却不会自降身价和你一般见识。曹操的这个态度,可以折射出祢衡的性格弱点。

而事实上,像曹操这样持一笑而过的心态的人很少,但祢衡那样恣情随意的人却是随处可见。我曾在论坛和博客上看到,一些人对楼主和博主的意见不敢苟同时就开骂,仿佛一骂就能体现他本人博古通今、素养很高似的,孰不知这一骂,恰恰反应出的是他的低俗与浅薄。其实大可不必,你可以不同意他人的观点,但你不能太看低你自己的人格。

祢衡对曹操不敬之举,这让与祢衡友善、与曹操政见相左的孔融也十分不满,一面责备祢衡,一面积极在两人之间“做工作”,祢衡虽然答应向曹操道歉,结果去是去了,却没有道歉,而是坐在曹操门口“手持三尺棁杖,坐大营门,以杖捶地大骂。”这一骂,让曹操十分恼火,“今送与刘表,视当何如”,于是就把他打发到刘表那儿。这一骂,也让与他相善的孔融陷入尴尬境地。后来,孔融的被杀,或多或少有祢衡骂曹的因素。

从“怀忿”,到自我解嘲,再到“怒”,曹操可以说是一忍再忍,但终究为什么没有杀他呢?从史籍中透露出来的讯息,好像是因为他的名人头衔成了他的免死牌,其实不是。曹操连贵妃都敢杀,还怕诛杀一狂人?作为一代枭雄的曹操杀人也是有分寸,只要不涉及路线、原则问题,只要不危及自己的政治地位,杀了是无益的。这时曹操考虑的是,为你祢衡这种口德差、脾气坏的人而背上杀贤的恶名才不值呢,让你到刘表那儿去,看别人怎么收拾你!荀彧很能体味曹操的心思,《三国演义》中,当众人在东门外为祢衡送行遭辱后要杀他时,荀彧急止之曰:“量鼠雀之辈,何足汗刀!”言下之意,这种人杀了他,还玷污了我们的钢刀呢!此话虽出自荀彧之口,实际上最能体现曹操的意旨。我们知道,许多作者喜欢在作品表现自己的思想与看法。在《后汉书》中,我们看到有荀彧等东门送行的记载,却没有记录荀彧的“止之曰”,《三国演义》在东门送行时设计了一个“止之曰”,说明作者也不欣赏祢衡的表现。曹操将祢衡打发到荆州,还有一层意思,你不是曾避乱荆州吗,那你就从荆州来,回荆州去吧!我许昌没有你呆了的地方!

祢衡与孔融、杨修三人交好,毛宗岗在评《三国演义》时说,“三人皆为操所杀。”然而事实上,曹操不仅没有下令杀死他,甚至连杀他的兴致也没有。

祢衡的悲剧告诉我们,不良的情绪就像一把带钉的榔头,伤别人的同时也将自己给伤了。一个人能否得到人们的广泛尊重,能否与人和谐相处,与人的受教育程度、地位、金钱无关,即使是一个农夫、布衣,他有良好的性格和修养,人们同样尊重他、亲近他。而如祢衡者,尽管十分有才,却没有好的修养和性格,到最后连他仇恨的人杀他的兴致也没有,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