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曹操哭郭嘉的背后隐情

标签:
三国那伙人赤壁之战曹操江南文化 |
分类: 三国那伙人 |
揭秘曹操哭郭嘉的背后隐情
☆王俊楚
新浪文化博客读书随笔栏目收录
曹操从华容道脱身后回到南郡,曹仁设宴为其压惊,众谋士也都在座。曹操忽然仰天大恸。众谋士都很惊诧:丞相被孙刘联军追得穷途末路时都未曾恸哭,为什么安全回到城中了,人已得食,马已得料,完全可以重整军队报仇雪恨,为何反倒痛哭起来了呢?曹操说:“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接着便捶胸大哭说:“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于是“众谋士皆默然自惭”。(《三国演义》第50回)
曹操为什么要在此哭郭嘉呢?毛宗岗将曹操以前哭典韦、后来哭郭嘉放在一起分析,认为“前之哭胜似赏,后之哭胜似打”,“既可作钱帛用,又可作挺仗用”,“奸雄之奸,真是奸得可笑”。而易中天认为,曹操实际上是在叹自己命苦,过早失去了郭嘉。笔者认真研读《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认为曹操哭郭嘉其实另有隐情。
我们先来说郭嘉。曹操既然能够在败兵之后哭郭嘉,那郭嘉就肯定有其能让曹操哭的资本。
郭嘉最初投奔的是实力较强的袁绍,后来他发现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认为其难成大业,遂毅然离去,在家赋闲6年后,经荀彧推荐,归向曹操。曹操得之大喜:“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三国志·魏书·郭嘉传》)。”郭嘉对曹操的印象也非常好,认为曹操“真吾主也(《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郭嘉对曹操最大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消灭袁绍的战争中。官渡之战前,郭嘉提出著名的“十胜论”,为曹操战胜袁绍平定中原奠定了思想基础。后来,袁绍死后,为斩草除根,郭嘉又“遗计定辽东”,促使曹操彻底剪除了袁氏势力。可以说,在消灭袁氏势力的斗争中,郭嘉居功至伟。郭嘉的“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一度使曹操“欲以后事属之”,然而天妒英才,这位“豪杰冠群英”的“才策谋略,世之奇士”(《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却英年早逝,让曹操在最无助、情感最脆弱时哀恸不已。
曹操重用郭嘉奖,对郭嘉言听计从,即使是在郭嘉病中,曹操也“问疾者交错”,除了郭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以外,“唯奉孝为能知孤意”是另外一个原因。我们无论是读史书鉴古,还在阅世事观今,不难发现,一个集团、一个群体的领导者所重用的人,多为“能知孤意”者。一个能够很得体地把握领导者的心思,超前预谋,在领导需要时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给领导当好参谋,让领导感到你是他事业上的助手,而且靠得住,用得上。这样的人,很容易得到领导所赏识和重用。
我们再来看赤壁之战的前后经过。
曹操扫平袁氏、统一北方以后,便“常有取荆州之意”,差曹仁、李典等驻军樊城,“虎视荆襄”,结果被刘备用徐庶之计,袭取了樊城,后又被刘备新得的诸葛亮火烧博望坡,惹得曹操性起,发兵欲“乘势扫平江南”。对他想扫平江南的战略决策,朝中是有人唱反调、泼冷水的。孔融就是其中之一。出兵之前,太中大夫孔融进谏道:“刘备、刘表都是汉室宗亲,不可以轻易讨伐;孙权虎踞六郡,又有长江天险阻隔,也不容易拿下,如今丞相大兴无义之师,恐怕会令天下人失望啊。”胸怀大志的曹操哪里听得下孔融的劝诫?先是“叱退孔融”,后来索性听信谗言,“尽收融家小并二子,皆斩之”。
孔融作为当时一代名儒,又是名门之后,朝野都有一定的声望,曹操杀他可以说是担着一定的风险。关于杀他的原因也众说纷纭,但在这里我认为曹操杀他的主要原因是不能像郭嘉那样“能知孤意”。曹操的理想抱负就是趁势扫平江南,统一全国。而孔融和曹操唱反调,曹操肯定心怀不满。而且,孔融在朝野声望较高,他一反对,必定就一群朝臣跟着反对,这样,曹操南下用兵的计划势必流产。于是,曹操就借孔融全家的尸首,堵上了其他反对者的嘴。杀了孔融全家后,反对南下的论调自然少了,曹操便挥兵南下,轻而易举地赶走了刘备,易如反掌地夺取了荆州。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威武雄兵不仅没有使孙、刘畏服,反而促成了孙刘两家的迅速结盟。期间,他先后中了周瑜的离间计,使曹操杀了颇谙水军作战的蔡瑁、张允;中了庞统的连环计,将战船连为一体;中了黄盖的诈降计,被孙刘联军一把火烧得狼狈逃窜。若不是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曹操必丧命于孙、刘之手,后来的历史也将为之改写。关于曹操的狼狈,《三国演义》中这样说:“曹操既脱华容之难,行至谷口,回顾所随军兵,止有二十七骑。”而曹操在赤壁之战以前,所率军马号称百万。百万之众,到最后只乘区区二十余骑,其惨是可想而知的。逃入南郡城之后,就出现了本文开头所说曹操哭郭嘉的事件。
从上面的事件经过看,曹操哭郭嘉,固然有怀念郭嘉能力超凡、贡献突出的因素在,固然有与郭嘉情意相投的个人情感在,然而笔者以为,这些均不足为曹操“哭”的原因。郭嘉虽然早逝了,曹操固然失却一有力的臂膀,但在曹营中,多谋善断之士亦不乏其人。在发兵之前,有孔融进谏;庞统献连环计以后,程昱也曾提示曹操以防火攻。这些足可以说明,失去了郭嘉,还有许多“郭嘉”在,只是曹操不以为意罢了。而且,在大战来临之计,曹操还横槊作歌,对胜利充满无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此来推断,郭嘉的英年早逝,至少在曹操看来,是不会给他的南征有什么不利影响的,所以他信心十足,认为破孙刘手到擒来。
那么,什么是曹操为之恸哭的真正原因,笔者以为,曹操哭郭嘉是其表,而哭孔融是真。前面说过,在大军出发之前,孔融进谏曹操不要贸然用兵,并预言江南“不容易拿下”。然而,一意孤行而且对孔融早就心存不满的曹操不仅没有采纳孔融的意见,反而把这位名士满门斩杀。事态发生的现实击碎了曹操扫平江南的宏大抱负,孔融的预言被无情地验证了。善于总结的曹操在南郡安歇下来以后,不能不思今追去,他看着身边劫后余生的部属,想起那不堪回首的赤壁狼烟,不禁忆起孔融之言,方悟有理,却难以说出口,好借口哭郭嘉,以掩饰自己冤杀孔融的懊悔与悲痛。
无论是在历史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有才有志,却总是被人挤兑,甚至成为悲剧人物,得不到善终。当他们离开以后,其才智才被世人所认识,然而却为时已晚,只留下一段哀惋之歌。孔融就是这样的人。他的悲剧人生是与曹操密切相联,更为可悲的是,曹操哭他时却还要披上郭嘉的外衣。历史真会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