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感动瞬间人文/历史台湾聊天 |
分类: 关于*企业文化 |
在浓荫绿盖的广东省农科院一角,“广东永顺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普通疫苗灭活车间”的厂牌赫然在目。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生产迫在眉睫,这就是新选定的新疫苗的专门车间。2007年6月29日,第三车间如期完成改造, 通过农业部专家组GMP检查验收,同时,农业部确定该公司为广东省第二家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疫苗生产企业。
以吴惟瑞董事长为首的农业集团领导高度重视,多次深入企业检查指导,要求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公司根据现有情况,及时调拨技术力量,组织新员工进行GMP知识培训,按计划完成了成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生产车间的前期基础性工作,及时为疫苗生产提供了保障。
7月2日,第三车间的院子里沸腾起来了,从公司各车间抽调出来的一批青年人涌进了这个院落,他们人人脸上洋溢着兴奋和好奇的表情。青年人对新生事物天生就敏感和向往。正因为要生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使这么多新朋友走到了一起,在这里,每个人的人生履历将掀开新的一页。这一切,怎么能不令人兴奋呢!再说,新的环境,新的车间,新的产品,新的朋友。一切都是新的,这一切,怎么能不令人好奇呢!公司对生产猪蓝耳病疫苗极为重视,尽最大努力,从各车间抽调出一批技术骨干,无论从年龄结构还是从学历结构他们都胜过老车间,毫无疑问,这是一支年轻的、充满活力的和富有战斗力的团队。
李嘉爱,高级兽医师。北京大学兽医生物专业毕业。2004年任公司生物研究所副所长。这一次,被公司指定为负责生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的专家。
赖月辉,兽医师,第三车间副主任,在正主任空缺的情况下,行使正主任的职责。
抽调来第三车间前,李嘉爱、赖月辉都在公司研发部。以前,他们也仅仅在实验室内做过小批量蓝耳病疫苗生产试验。而从其它车间抽调来的技术骨干,以前都是从事生产禽流感疫苗和猪链球菌2型疫苗等其它疫苗生产的操作,猪蓝耳病疫苗根本就没接触过。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生产,与其它疫苗生产要求更高更严。
据介绍,猪蓝耳病是1987年在美国被发现的,很快传到了加拿大、德国、欧洲国家。该病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列为二类动物疫病。我国发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变异猪蓝耳病病毒。变异猪蓝耳病病毒的毒力强,死亡率高。对普通蓝耳病的免疫一直是国际社会的难题。国际上能够使用的普通蓝耳病疫苗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没有作用。
猪蓝耳病病毒本身容易变异,不同毒株之间的交叉免疫保护效果不佳,因此,疫苗工艺复杂,容易出现污染,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出现丝毫差错。
因此,针对这个新产品,不能不说所有的员工都是新手,都得从头学起。而且,要按配置,员工至少还要增加一倍。新车间生产这个新产品也是第一次,对环境的熟悉,对新的生产线的了解,也存在一个过程。另外,新车间与公司厂房距离较远,为车间原材料供应等带来许多不便。总之,什么都是新的,什么都得从头开始。而时间容不得你有考虑的余地,进车间就得出苗,“早出苗,多出苗,出好苗”来这里时公司领导就这样动员过,每个员工都明白。至于如何出苗,大家哪能想得那么多,那分明是在说:“有专家呢!”虽然公司没有任命她是这个团队的总负责人,但明摆着,在这个新的阵地上她既要当指挥员又要当业务指导,李嘉爱感到了压力,认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她也曾一次次这样问过自己:“你行吗?”暗地里她也曾一次次这样给自己鼓过劲:“我行!我一定能行!”
李嘉爱平时就不善言语。现在,依然如此。她没有给大家作一个战前动员,从形势到任务,再到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最后再提几点要求。慷慨激昂,逻辑严密,讲得大家热血沸腾。她没有,她把这个过程省略掉了。而是默默地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在这样一种无声命令下,各班组长都自觉地把各自班组的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在这里,各班组就是一个细胞,大家各就各位,围着班组长转。活儿干完了,哪里需要支援,就把小组带过去。在员工不足的情况下,打破班组界限,全车间一盘棋。活儿干不完,到了中午休息时间或下午下班时间都休息不成或下班不成,经常捱到凌晨二三点。有时看看天都快亮了,回去也睡不了几个小时,干脆在办公桌上、椅子上找个地方随便睡一会儿。传细胞瓶,卸车是一些重力气活儿,大家都争着上,几乎是“倾巢出动”已成为惯例。三车间紧张忙碌,员工们都充满活力,大家团结一心,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老子“无为”的思想又一次得到了印证。也许,这就是一种无形的榜样的作用。
无菌室是一个关键部位,工作也比较辛苦。赖月辉每次进入无菌室从头忙到尾,都不能分身。接管、接液、接盲管、传细胞,搬细胞等,一直干到深夜。对进入无菌室的新手,还要一遍一遍指导。观察细胞,经常要放弃中午难得的一点儿休息时间。乳化分装洗消班组班长郑垭新,一些技术性工作都离不了他,常常忙得顾不了吃饭。
负责室内外的组织协调调度工作不用说就落在了李嘉爱的肩上。在这个“大家庭”里,无论从年龄还是资历来说她都应该是这帮青年人的母亲。但她没有搞特殊,在人手紧的情况下,哪里最需要人,她就出现在哪里。不论是细胞的传代、接毒、收获、乳化,还是准备用具,洗涮细胞瓶,她都默默地加入进去。有时要给不熟练的员工示范,手把手教。和大家一起加班,一起干力气活,也和大家一样常常加班到凌晨二三点,从不提前下班。刚来时大家对新的环境不熟悉,工作衔接上难免出现忙乱现象,她常常从一楼到四楼来回跑,本来她的身体就很单薄,不到半个月就明显消瘦了许多。9月8日,她感到身体有些不适,有人劝她去看看病,休息一下,但她怎能放下工作,怎能丢下这群年青人呢!她还是带着病和以往一样坚守在岗位上。下午八点多,她支撑着虚弱的身体正要从无菌室出来,一阵晕眩使她再也不能自持……
公司管理层时刻关心着第三车间,几个老总经常抽出时间到三车间去检查指导,有时从有关方面请来专家招开案例分析会,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从人力、物力、资金、技术等方面为新车间提供支持。生活上例外将员工原餐标准从6元提高到10元。9月14日,现代农业集团董事长吴惟瑞和集团工会带着慰问品看望三车间全体员工,他热情赞扬了全体员工团结协作,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他深情地说:“若干年后,这将是你们一生中的一段美好的回忆。”是啊!参与三车间生产建设的员工都有这样的体会。今年刚走出校门的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李小军说:“如果说三车间苦和累是让人体会最深的话,那还不如说三车间的团结和责任感让人铭刻于心。”河南农业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刘秋燕说:“在这三个月中我基本掌握了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的生产技术,也可以熟练地操作一些基本的生产工序,这些在学校从来没有接触的大生产让我开了眼界,长了见识,丰富了我的人生经验,不能不说这是我参加工作后得到的第一笔财富。”
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丰硕的果实。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第三车间在时间紧,任务急的情况下,边筹建,边生产,到国庆节前夕,已陆续生产出六批疫苗,计370万毫升,向国庆58周年献了一份厚礼。
正式投产后,第三车间月生产能力将达到1600万亳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