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处处可创新
(2008-07-02 13:13:25)
标签:
教育误差杂谈精英创造力 |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孩子以后就不用愁了。”有人这样说。这话说得太轻巧了。我们不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创造力必须在成果中才能体现出来。我们培养孩子的是一种创造性思维,一种潜意识里改善他对所遇到的各种事物的意识。我不赞成学生老埋在书本里,我建议他们多观察,多思考,能够对周围一些落后的事物借鉴,并且改进那就更好了,如果不能改进,能提出自己的想法也是非常好的。
我跟学生们讲,谁都可以有创造。环卫工人扫地,这是谁都会干的事,但是有的环卫工人就想办法怎么样才能将自己的地扫得又快又高效。我在农村劳动的时候,棉花的根很粗,扎得很深,拿犁是犁不动的。每年摘完棉花以后,都要靠人工把棉花根拔出来,女同学都拔不动,男同学的手都磨破了。有个村民,拿一个木条,在前面锯一个小豁口,把小豁口卡到棉花根上,利用杠杆原理,棉花根很轻易地就拔出来。我告诉他们,这也是创造,这是在生产力方面的一个微小的进步,整个社会的进步就是各种微小的进步积累起来的。
学生们特别喜欢听我讲一些生活中的故事,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我再引申出我要讲的知识,这样他们学起来就记得特别牢。我不排斥学生有大的发明创造,但微小的进步也不能忽视。要让学生明白,发明创造不只是发明家的事。
过去做实验,老师常常发给学生一个实验报告册,上面列着实验目的是什么,用的器材是什么,原理是什么,老师一讲就清清楚楚。这种方法过于看重对已有知识的把握,而不注意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在上实验课时,先让学生写实验报告册,费的时间比较多,器材、步骤、原理、注意事项,都要他们自己写,写不好没关系。这只是一个实验设计,写完的实验设计交到我这里,我看他们设计,好的我会提出表扬。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做实验,学生们思路就比较清晰。
中学是可以不用做误差分析的,但在我的物理课上,还是要求学生做误差分析。我的误差分析也不复杂,让学生们分析本次实验哪些方面会产生误差,哪些会对实验有影响,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善。这是我的实验报告中的必须步骤,这也是强制地让学生考虑问题。等他们到了大学做实验,就会综合考虑到很多问题。
有时我出题,往往已知量比需要量要多。有的孩子做惯了给出的已知量就一定要用上这样的题,我出的题刚开始他们还不适应,问我:这个已知量怎么没用上呢?我就问他,你相信自己吗?你认为自己做得对不对?如果认为对了,那就对了。我之所以这么出题,是让学生们明白,生活中和实验中并不是像题一样,生活中和实验中很可能给你很多已知量,让你去分析。我给他们打了个比喻,某地发生某个案件了,各种各样的蛛丝马迹那么多,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警察办案要排除一个个的可能,然后确定一个可能。所以做题的时候就要多考虑一些,生活和实验中要多考虑一些。
现在有人提出来,说上学学了那么多知识,很多都是没用的,参加工作都用不上,不如用什么学什么。我不赞成这个观点。我教物理,我的学生将来不见得从事物理工作,可能90%的知识用不到。但重要的不是内容本身,而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获取知识发现新的东西并拿去应用的能力。教育本身最重要的是过程。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把这些灌输给孩子。
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和家长怎么做才能实现这样的育人目标,这是值得每个老师和家长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