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务正业”也助成长(上)
(2008-06-30 13:41:05)
标签:
杂谈 |
杨振宁曾说:“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卢茵茵和赵珅两位同学一同研究的研究性项目《脊椎动物进化的血液学分析》获得了由北京市科协、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科委共同主办的“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还进入第2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保送生名单。2006年5月26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动员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卢茵茵作为最小的发言人,在人民大会堂讲台上发言。
这两个女生的研究成果得来也是很不容易的,是经过层层选拔才进入市级的评比。说起来,她们是偶然参加了学校的科技活动接触到这个研究的。理科生都知道,进行研究性项目肯定会对以后了解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有帮助,于是她们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了研究性项目《脊椎动物进化的血液学分析》。
孩子终归是孩子,认为对未来有帮助,那就去研究吧,可在确定了要做研究性项目后,她们两个没想到会牵扯到自己那么多精力。这个项目从区里到市里再到全国竞赛,做了近两年的时间,用卢茵茵妈妈的话说就是,那段时间科技活动成了她的主业,学习是副业,在很多人看来,不抓紧时间学习备战高考,而去研究课题,她们简直就是“不务正业”了。
十二三岁的孩子,让她们去做研究,对她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因为她们不懂研究方法,不懂数据整理,不懂论文写法,对她俩来说不懂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那论文写出来就跟小说一样。大致是:开始实验时,她们拿了几只乌龟,乌龟怎么表现的,她们是怎么做的,乌龟又是怎么反应的,流水账式的文字堆积。
这样的文字怎么能叫论文呢,指导老师说写得不对路,根本不是论文的形式,内容也不够充实,然后给了她俩一些范文,让她们看看人家是怎么写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等都是有顺序有条理地进行的。她俩一看傻眼了,跟她们自己的论文那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当时距递交论文的时间只有一个礼拜了,她们就拼命抢时间改。改完的论文拿到区里参加比赛,晋级到市里了,指导老师又提出了意见,教她们查资料,帮她们找专家了解情况。她们又做实验,论文还得改,老师看了还不行,再让她们改。参加比赛前,她们还看了各种文献。后来她们研究的课题参加了全国的比赛。
那段时间里,这两个女生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到两三点才能睡。一般大人都会认为,研究到这个份上了,还不赶紧睡觉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点没错。她俩越研究越有兴趣,越遇到问题就越要把它研究透。面对这样高强度的作息时间,第二天她俩还能精神十足地上课,这得益于自然体育课(自然体育课我在后面几章里还会提到)。在三年的时间里,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就算熬夜一个礼拜,也不会病倒。
论文最终被她俩改了四五十遍,从千把字到一万字的论文,这中间的辛苦只有她们自己知道。
而高考的压力这时候也向她们紧逼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