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州会馆公所的几点思考——苏州的会馆公所及其遗存之后记

标签:
文化苏州的会馆公所几点思考后记 |
分类: 苏州夜话 |
关于苏州会馆公所的几点思考
——苏州的会馆公所及其遗存之后记
我楚狂人
近些时间,一直为学校对门的控保建筑梨园小筑的消失感到惋惜。控保建筑尚且这样轻易被拆除了,我们的房地产开发商的胆大妄为可见一斑。苏州应该是文物保护工作全国做得最好的地区之一,但是还是屡屡发生叫人痛心的文物被人为破坏的事件,如尹山桥的拆除,亭子桥的拆除,如今又是梨园小筑。我们一方面斥巨资建造假古董,一方面又肆无忌惮拆真古董。有人以为这是利益驱动,资本在作怪。但是更深层次则是文化的短视。
回到会馆公所这一具体问题来看。会馆公所是苏州这个古来经济重镇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苏州明清以来引领我国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物证。但是这一历史实证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我们先看会馆,地方志书记载,苏州先后有会馆六十多所。当然,这六十多所不会是同时间存在。但是鼎盛时期接近六十所,肯定是有的。主要集中在阊门外,也就是“金阊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主要集中在山塘街和上塘街两条最主要的商业大街,所以会馆也是商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苏州的会馆始建于何时,现在一般观点都是明代后期,说是明万历中后期,张居正时期无疑是明代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苏州城市加速经济转型的时期,说这个时期出现会馆,理论上合乎逻辑。但是我们需要实证。现存的会馆(包括部分保存)山塘街冈州会馆(今称岭南会馆)据说是始建于明后期,是现存最早的会馆。但是没有确切证据,无论文献、碑文、界石都没有,甚至笔记小说等野史也没有。所以现在确定始建时间为康熙十七年(1678)。算是早的,但是还不是明代。另一处是消失于大跃进年代的万年大街三山会馆,多说始建于明代后期,但是没有实物留下,无法证明。我不知道万年桥大街三山会馆有没有遗物流落民间。所以,我们苏州的会馆最早出现在何时买还是一个推测。
清咸丰十年(1860年),一把大火,烧毁了整条上塘街和半条山塘街,这是“金阊门”的一场浩劫。元末明初朱元璋一把大火烧毁上塘街,到明成祖时期基本就恢复元气了,那是因为还是在水运时代,上塘河依旧是重要商道。但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的一把大火结束了上塘街的辉煌史,从此消沉。因为是云时代已经远去,沪宁铁路改变了历史进程。
清咸丰十年(1860年)这一把大火,谁烧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方说清军“坚壁清野”的大祸烧的。有一些当时人的笔记、日记为证。一方说太平军烧的,同样有当时人的笔记、日记为证。还说是因为铁铃关一战,太平军损失惨重,为泄愤烧十里长街。这个问题,这里不讨论。我关心的是这把大火烧掉了多少会馆?山塘街有资料称有会馆十八家,仅存冈州会馆门厅。上塘街有会馆多少,没有确切资料,情理上讲应该更多。仅存潮州会馆门厅、汀州会馆大殿,其他基本无存。资料称山塘街有安徽会馆、全晋会馆、山东会馆等。那么,原在上塘街的哪些会馆?清咸丰十年(1860年)至今已经165年了,恐怕这样的记忆很难找回来了。
清咸丰十年(1860年)的大火基本结束了苏州会馆的辉煌,尽管此后重建了安徽会馆、全晋会馆等,但是,时代变了,清末期苏州已经失去了全国金融中心和商业中心的地位,被上海取代。所以,会馆也就没有了重新辉煌的机会。
相比于会馆,公所的保护和研究更加叫人感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丝绸公所和印书业公所,等等,都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玉器公所旧址,至今无法确认。唯一完好地光裕社,从来不被当做公所研究。如今,梨园小筑又被拆除。我觉得,同业公所,如同市民公社一样,也许会成为苏州地方史研究的盲点。
抛砖引玉啊,希望得到同好者关注苏州地方史的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