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文化遗存9苏轼留存建筑

标签:
文化苏轼文化遗存建筑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苏轼的文化遗存9
——读苏札记附五
我楚狂人
二、苏轼留存建筑
1.徐州黄楼
徐州黄楼,属于苏轼治河纪念建筑。
百度记述如下:
黄楼为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主持修建的防洪建筑,位于今江苏省徐州市故黄河南岸大堤,属徐州五大名楼之一。苏轼率军民抗击黄河洪灾后,取“土实胜水”之意,拆除西楚故宫建材筑楼,以黄土涂壁镇水。楼成后曾举办重阳诗会,苏辙撰《黄楼赋》、苏轼书丹刻碑,秦观等文人多有题咏。
该楼历经多次毁建,1930年代仅存遗址,1988年于庆云桥东故黄河公园内重建为仿宋双层飞檐楼阁。2007年扩建公园面积,2023年完成首次大修,现存建筑高18米,内藏苏轼兄弟合作碑刻及历代诗文遗迹。近年来当地政府持续实施环境整治工程,将其纳入“彭城七里”文化轴线,强化历史文脉展示功能
这是新造“古建”,与原物已经关系不大了。算是当代徐州人对治河前辈的敬意吧。
2.各地东坡井
苏轼居留各地,多留下东坡井,这是苏轼重视饮水卫生,关心民生的实物见证。著名的有杭州六井和儋州东坡井。我见到了宜兴丁蜀东坡书院的东坡井。
杭州六井
百度云:
唐建中二年(781年),李泌任杭州刺史期间,为解决杭州地下水咸苦、居民饮水困难问题,组织开凿西井、方井、金牛池、白龟池、小方井、相国井等六井。该工程通过暗渠和竹管引西湖水入城形成蓄水系统,使百姓得以聚居湖东区域,奠定杭州城市发展基础。白居易、苏轼等后世官员多次疏浚维护六井工程,其中苏轼将竹管改良为瓦筒以延长供水设施寿命。至明代该系统逐渐被普通水井取代,但相国井遗址及湖滨纪念设施仍留存至今。
儋州东坡井
百度云:
在儋州桄榔庵的西侧不远,有一口东坡井,相传东坡所挖。很明显,地点应是东坡所选,挖建应是当时同情他的学生及黎民百姓。
当年,苏东坡帮助乡亲们打了一口井,泉旺水甜,乡亲们为了纪念苏东坡便把它命名为“东坡井”,数百年来,清甜的井水从未干枯过。
3.杭州西湖苏堤
苏轼第二次任职杭州,兴修水利,重点工程是西湖清淤,保障杭州的饮水水源。所挖掘的淤泥,堆积建成湖岸堤坝,市民感其恩德,命名为苏堤。
以下文字,摘录自百度,略有修改: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四月的一天,杭州父老来到太守府衙,请求苏轼治理西湖。苏轼听后非常忧心,十八年前他担任西湖通判时,水草只遮盖了十分之二的湖面,如今已经遮盖了一大半。照此速度发展下去,几十年后西湖就将完全被水草覆盖。苏轼立刻上书向朝廷说明问题的严重性,请求朝廷拨发钱款治理西湖。
思考后,苏轼决定用湖底的淤泥和水草筑造一座长堤,连通南岸和北岸,这样不仅能解决难题,还能增加行人的便利和湖面的美丽。苏轼也采纳了钱塘主簿的建议,命人将沿岸部分开垦出来,让农人种植菱角。农人在种植菱角前都会清理水草.,这样就解决了水草滋生的难题。之后,宋朝廷批准了苏轼的提议,并下拨专用款项。苏轼立刻组织人开湖筑堤。半年后,西湖焕然一新,湖水干净清澈,一道长堤连接南北两岸。苏轼又让人在长堤两岸种植杨柳、修建亭台,给西湖增添魅力。
工程大致情况: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第二次赴杭,任杭州知州。七月三日上任之时,在其《杭州谢执政启》中即表达了对西湖堰塞衰败的遗憾之情,“湖山如旧,鱼鸟亦怪其衰残”。
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四月二十八日,在苏轼的主持下西湖开浚。二十九日,苏轼奏《乞度牒开西湖状》,向朝廷列举了 5 条西湖不可废除的理由,涉及生活用水、农业灌溉、河道畅通,有利水运、国家酿酒等方面。
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五月五日,苏轼另奏《申三省起开西湖六条状》。同年九月,西湖疏浚事宜竣工,包括疏浚矛山、盐桥二河及修六井、作长堤。
4.惠州西湖
国家AAAAA风景区惠州市惠州西湖旅游景区,又称惠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由西湖景区和红花湖景区组成,总面积20.91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3.13平方千米。
景区内的丰湖书院清康熙年间迁至今址,750多年来,一直是惠州最主要的学府,留下不少名人遗迹。
惠州西湖得名与苏轼关系密切。北宋张昭远居于惠州的舍人巷时,将湖命名为郎官湖。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惠州的知州陈称对西湖进行了治理,并养鱼灌田,乡民收获甚丰,西湖也因此而被称为丰湖。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苏轼写下的《江月五首》是最早以惠州西湖为主题的诗,当中更有“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名句。同月,他在《赠昙秀》诗中,将丰湖称作西湖,是“西湖”这一名称最早的来源。
苏轼把丰湖改名西湖,把湖边小山改名孤山,这是在为朝云营造家乡感。最后王朝云安卧孤山。苏轼建有六如亭追念朝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