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文化遗存7儋州东坡书院(桄榔庵与载酒堂)

标签:
文化苏轼文化遗存故居儋州东坡书院(桄榔庵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苏轼的文化遗存7
——读苏札记附五
我楚狂人
8.儋州东坡书院(桄榔庵与载酒堂)
苏轼初到儋州,昌化军(儋州)的军使张中,对苏轼很是照顾,把他奉为上宾,盛情款待,安排住在官舍,还时常与苏过对弈达旦,苏轼在一旁观棋不厌,一派心安理得、气定神闲的高雅光景。
当时,朝廷对贬谪后的苏轼还有如下三条禁令:一不得食官粮,二不得住官舍,三不得签书公事。幸亏遇到侠义的张中,使得初到儋州的落魄文豪,心里总算有一份慰藉。苏轼在后来赠给张中的诗中说:“海国此奇士,官居我东邻。卯酒无虚日,夜棋有达晨。小瓮多自酿,一瓢时见分。”
可惜好景不长。这样的日子大约持续半年多,苏轼的政敌湖南提举董必察访广西,听说这个情况以后,派人来到儋州,将苏轼父子逐出官舍。后来又罢了张中的官。
自己好日子结束了不说,还连累好人丢了官,苏轼一时十分沮丧。据说好友佛印一度要来海南看他,他写信回绝,称自己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生活。其实苏轼是怕连累朋友。
不得已之下,他只好用手里仅存的一点点积蓄,在城南面的桄榔林下,买了一块薄地,并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建了几间茅屋,起名“桄榔庵”。好在海南的黎人淳朴善良,豪爽好客,经常有人给苏轼父子送些吃的、用的。
桄榔庵旧址坐落于今儋州市中和镇的南郊,是苏东坡谪居儋州时住了三年的处所。宋绍圣年间,苏东坡父子初到儋州时,当地州官张中十分敬重苏东坡,让苏家父子住在官府的房子里,定期发官粮给他们。后被上司逐出,东坡父子无室可居,处境十分凄凉。当地官民都十分同情,就帮助苏东坡在城南的桄榔林建房,在众乡亲的帮助下建起了三间茅屋。虽然周围虫蚁滋生,但茅屋处在“竹身青叶海棠枝”的桄榔林中,东坡宽慰之余便将茅屋命名为“桄榔庵”。
同年,苏东坡帮助乡亲们打了一口水井,泉足水甜,乡亲们将它命名为“东坡井”。数百年来,井水从未枯竭。 桄榔庵是苏东坡在儋州三年的生活遗存,历代都对其进行过多次修葺扩建。桄榔庵是当地政府近年来专门修复的。
载酒堂旧址
苏轼简陋的载酒堂。这里不仅有“鱼鸟亲人”的怡悦,还有“载酒问字”的神圣和庄严。实际上就是苏轼的讲学之所。今天的儋州东坡书院,就是在载酒堂的原址建造起来的。
载酒堂,是根据《汉书·扬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而命名的。苏轼的“载酒堂”就是张中和黎子云兄弟倡议集资,并在黎子云祖宅边修建的。后来,苏轼成了黎家的常客,他们经常在一起吟诗饮酒讲学。到了清代,进士王方清和举人唐丙章在此掌教,“载酒堂”才改称“东坡书院”。
在儋州的三年时间,苏轼亲手培育了几个优秀的本土学子。改变了海南一直没人参加科举考试,中原地区也一直没有海南人为官的历史。苏轼很得意地称之为“破天荒”。
在这些学子中,有笃学上进、侠义好客的儋州人黎子云兄弟,“词义兼美”、忠厚正直的琼州“佳士”姜唐佐等人。这是苏轼的教学成果。
百度云:
东坡书院,位于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镇,始建于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
东坡书院坐东北朝西南,院内建筑按三轴线布列,主体建筑均布列于中轴线上,依次为头门、载酒亭、载酒堂、正殿、东西两庑廊,东轴线布列钦帅堂、西轴线布列陈列馆;书院四周构筑围墙,头门前立保护标志牌。东坡书院既是弘扬古代优秀文化遗产,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又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基地。
1996年10月21日,东坡书院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7月,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2018年10月,入选海南省第一批省级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
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载酒堂始建,系苏东坡居儋期间讲学会友的场所。
元代,载酒堂故地建为学宫;延祐四年(1317年),在桄榔庵旧址建东坡祠;泰定三年(1326年),重修东坡祠,恢复载酒堂旧名。
明代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载酒堂改称“东坡书院”;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重修东坡书院。
清末学制改革,东坡书院改为农学。
民国时期,书院扩建为东坡公园;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国民革命军独立团重修东坡书院。
1982年,儋县人民政府重修东坡书院。
1984年,东坡书院管理处成立。
2012年至2014年,儋州市人民政府重修东坡书院并增设服务接待中心。
2017年7月,东坡书院正式纳入儋州东坡文化旅游区核心区统一管理。
所以,桄榔庵和载酒堂旧址都在现在的儋州东坡书院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