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苏轼的儒学21

标签:
文化苏轼儒学影响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浅说苏轼的儒学21
——读苏札记之二十一
我楚狂人
六、苏轼儒学的影响2
3.民本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社会责任感(陆游、林则徐)
苏轼的民本思想,以及他基于民本思想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是苏轼儒家思想的最有影响力的一面,我们读到苏轼在绝境中还是尽自己所能为老百姓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实事,这很叫人动容。他在惠州,修桥铺路,整治水环境,施医施药;他在儋州,开凿水井,开堂讲学,奖掖后进,把生命的最后时光,倾注在海南的文化拓荒。苏轼的这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在后世士大夫身上屡屡见到。
陆游临终留诗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不是高官,只是一个文人,但是他始终把保家卫国,恢复中原作为自己的责任。他写《入蜀记》,处处关心的是是否有利于攻防战守。他不满足于做一个诗人,希望成为一个杀敌的将士,他说:此生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直到临终,还是关心何时“九州同”。
林则徐,成为道光皇帝的替罪羊,贬官新疆伊犁,但是他没有消沉,把中原的先进水利建设经验带到边境,领导建设了流惠至今的水利灌溉系统。林则徐直到去世前不久,还与左宗棠彻夜长谈,把自己积累的新疆的资料倾囊相授。而左宗棠不负所托,垂老之年,抬着棺材,西出玉门,消灭侵略者阿古柏集团,为中华保住了新疆大好河山。
以民为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是苏轼的精神,中国士大夫的精神。林则徐诗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两句诗就是中国士大夫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总结。
4.热爱生活,追求审美,在逆境中从容自若的态度(曾国藩)
苏轼热爱生活,追求审美,特别是他在逆境中从容自若的态度,深刻地影响了后世人。苏轼的传世名作《定风波》几乎成为逆境中的读书人的座右铭: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忽然想到明末清初的浙东名士祁班孙,摆流放极北苦寒的宁古塔,依旧风流自赏,他把江南的昆曲带到了宁古塔,有人称之为东北的戏曲拓荒者。
忽然想到了屡败屡战的曾国藩,尽管手下大将塔齐布、江忠源、李续宾接连战死,自己也在鄱阳湖被石达开逼到差点投湖自尽。但是他从容应对,坚持到一击致命的机会。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就是苏轼。
苏轼留给后人的精神远不止这些。今天中国知识分子若要列一张偶像名单,苏轼一定名列前茅。儒家精神培养起来的苏轼是不朽的。
儋州东坡书院,下同。图片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