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说苏轼的儒学15苏轼的儒学著作之《东坡书传》

(2025-08-21 07:52:09)
标签:

文化

苏轼

儒学

著作

书传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浅说苏轼的儒学15

——读苏札记之二十一

 

我楚狂人

四、苏轼的儒学著作1

我国古代学者对著书立说有两种很典型的态度,同一种叫做“述而不作”。"述而不作"出自《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其核心语义指仅系统阐述前贤理论而不自立新说。有人就据此而不著作,如黄侃,满肚子学问一辈子都没有留下像样的著作。也有人一辈子就专心一部著作,如明代史学家谈迁和他的《国榷》。苏轼没有太多的什么儒学著作,他的儒学观点基本上都是谈论中记载下来的。但是苏轼用自己的最后时光,撰写了自己的儒学著作,即著名的“海外三书”,《书传》《易传》《论语说》。苏轼系统性的儒学著作仅此三部。《书传》是苏东坡居儋期间独立完成的,因为缺少参考书籍,他得靠朋友从大陆寄来一船书以助翻检。《易传》与《论语说》是早年间谪居黄州时初成书稿,到海南才修订完成。

这里需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苏轼著作三书是在贬谪期间,耐人寻味的是黄州著二书未成,离开黄州后没有继续,而是到了儋州才重新续写完成。其次,苏轼在惠州阶段,谈佛论道,一派出尘。但是渡海儋州却是一派醇儒,讲学著书。似乎这里有一个大转变。这是为什么?再次,苏轼临终,把“海外三书”托付给朋友钱世雄,并要他珍藏三十年才能面世。这又是为什么?这里面也许藏着苏轼儒学的奥秘。

1.苏轼“海外三书”的著述时间及苏轼儒学思想的基点1

苏轼黄州著述二书,儋州完成三书。我们发现苏轼只有在对仕途几乎绝望的时间段才发愤著书。我认为,这里至少可以看到这样的信息。首先,苏轼的儒学思想的执着。苏轼在绝境中没有消沉,而是希望通过传世的思想著作,传播自己的儒学思想。司马迁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报任安书》)苏轼坚信这些话,这是他的儒家的执着。

那么,苏轼为什么在顺利的时候不写书呢?其实这是苏轼思想的另一面,相对于儒家思想的撰述,苏轼更重视儒家思想的实践。这一点后文专门说。

2.“海外三书”的基本情况

“海外三书”是苏轼最主要的儒学著作,大致情况如下:

其一、《东坡书传》

《东坡书传》是苏轼谪居海南儋州期间完成的经学著作,是苏轼对《书经》即《尚书》的注释,与其《易传》《论语说》并称其经学三书,又称“海外三书”。该书针对王安石新学穿凿附会之风,提出以意逆志解经方法,在《胤征》《康王之诰》等篇章中展现创新见解。苏轼突破传统注疏,以民为本为解经宗旨,推明上古绝学,对林之奇、朱熹等学者产生深远影响。现存版本以明凌濛初刻朱墨套印本为代表,收录于《儒藏·经部》等文献。2024年首部整理诠释专著《东坡书传笺译》问世,进一步凸显其学术价值。

元符年间(1098-1100),苏轼贬谪儋州期间,不满王安石以《三经新义》为标准解读《尚书》,遂结合政治经历与学术积累,倾注心力撰写《东坡书传》。该书成书于海南讲学期间,成为传播中原文化的重要载体。

针对王安石学派穿凿附会学风,强调有为而作,在《禹贡》三江划分、《胤征》羿篡位背景、《康王之诰》失礼等议题上提出独到见解。

解经方法:则采用以意逆志方式,注重还原经文原意,反对机械训诂。

区别于传统帝王中心论,将以民为本意识贯穿经解,如《康王之诰》服冕解释强调礼制约束。这无疑是苏轼一贯的思想也是苏轼思想最珍贵的元素。

《东坡书传》长期被朱熹等理学派压制,至明代始刊行。明代刻本:为万历二十五年(1597)毕氏刻《两苏经解》本、明末凌濛初刻朱墨套印本流传较广。

现代整理收入《三苏全书》《苏东坡全集》等丛书,2024年《东坡书传笺译》成为首部整理诠释专著。

南宋林之奇《尚书全解》、蔡沈《书集传》均受其启发。

《东坡书传》是儋州讲学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儋州培养海南首位举人姜唐佐、进士符确。

当代一些学着认定为历代书传中最优秀作品之一,成为研究宋代经学思想的重要文献。

浅说苏轼的儒学15苏轼的儒学著作之《东坡书传》
儋州东坡书院,下同。图片均来自网络。
浅说苏轼的儒学15苏轼的儒学著作之《东坡书传》

浅说苏轼的儒学15苏轼的儒学著作之《东坡书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