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苏轼的儒学16苏轼的儒学著作之《东坡易传》

标签:
文化苏轼儒学著作《东坡易传》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浅说苏轼的儒学16
——读苏札记之二十一
我楚狂人
四、苏轼的儒学著作2
2.“海外三书”的基本情况2
其二、《东坡易传》
《东坡易传》是苏轼在父苏洵遗命下编撰的《周易》注解著作,约于1080年被贬黄州期间开始撰写,后经多次修订至晚年定稿,现存版本为明代焦竑刻本,2002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整理出版。该书融合苏洵象数易学思想,继承家族易学传统,同时吸纳苏辙部分注解成果。
全书以卦爻阐释为基础,贯通儒道思想,主张阴阳相济、顺时应变的哲学观念,通过历史典故与政见分析,探讨天人关系与处世之道,强调《周易》对认知方法和治国理念的实践指导。书中融入道家养生理念与儒家经世精神,形成以人事解《易》的独特风格。因北宋党争遭禁毁,曾以《毗陵易传》为名秘密刊行,现存版本包含乾卦至家人卦等37卦注解及四库提要等附录。
从“易学”入手儒学研究。是宋儒的主流学术途径。苏轼幼时便随眉山道士张易简读书学《易》,张道士还教授了苏轼导引术,苏轼习练终生。苏轼少年时欲入山林当道士,终生与道士高人交往频繁,深晓《周易》占卜和“胎息”养生之术,并自称“铁冠道人”。其父苏洵精通《太玄》,晚年欲作《易传》未成,遗命苏轼继作此书。苏轼于45岁左右被贬官于黄州时开始撰写《易传》,此后不断修改,直到生命垂危之时才修改完毕。他的认知方法、执政思想深受《易经》影响,诗词文赋也因此而愈加高深玄妙,后人不解《易》理,常常只识皮毛。然而苏轼去世之后,他的著作遭到蔡京等人劈版禁毁,这本《易传》便被改头换面,以《毗陵易传》(“毗陵”为苏轼去世之地常州别名)悄然印行于世,因此罕为人知。《东坡易传》作者认为“离开《东坡易传》,苏轼思想及其诗文词赋无从谈起。”那么《毗陵易传》应该就是钱世雄传出去的。
四库提要:
《东坡易传》·九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宋苏轼撰。是书一名《毗陵易传》。陆游《老学庵笔记》谓其书初遭元祐党禁,不敢显题轼名,故称“毗陵先生”,以轼终於常州故也。苏籀《栾城遗言》,记苏洵作《易传》未成而卒,属二子述其志。轼书先成,辙乃送所解於轼。今《蒙卦》犹是辙解。则此书实苏氏父子兄弟合力为之,题曰轼撰,要其成耳。籀又称洵晚岁读《易》,玩其爻象,因得其刚柔远近喜怒逆顺之情。故朱子谓其惟发明爱恶相攻、情伪相感之义,而议其粗疏。胡一桂记晁说之之言,谓轼作《易传》,自恨不知数学,而其学又杂以禅,故朱子作《杂学辨》,以轼是书为首。
然朱子所驳不过一十九条,其中辨文义者四条,又一条谓苏说无病,然有未尽其说者。则朱子所不取者仅十四条,未足以为是书病。况《朱子语类》又尝谓其於物理上亦有看得著处,则亦未尝竟废之矣。今观其书,如解《乾卦·彖传》性命之理诸条,诚不免杳冥恍惚,沦於异学。至其他推阐理势,言简意明,往往足以达难显之情,而深得曲譬之旨。盖大体近於王弼,而弼之说惟畅玄风,轼之说多切人事。其文辞博辨,足资启发,又乌可一概屏斥耶?李衡作《周易义海撮要》,丁易东作《周易象义》,董真卿作《周易会通》,皆采录其说,非徒然也。明焦竑初得旧本刻之。乌程闵齐伋以朱墨板重刻,颇为工致,而无所校正。毛晋又刻入《津逮秘书》中。三本之中,毛本最舛。如《渐卦》上九并《经》文皆改为“鸿渐于逵”,则他可知矣。今以焦本为主,犹不甚失其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