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说苏轼画2《枯木竹石图》

(2025-07-28 07:55:40)
标签:

文化

苏轼

绘画

《枯木竹石图》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浅说苏轼画2

——读苏札记之二十

 

我楚狂人

一、苏轼绘画作品鉴赏1

苏轼存世的绘画作品并不多,现在认定的就是两件,即《枯木竹石图》《潇湘竹石图》。这不一定是苏轼最好的作品,也不一定是最能反映苏轼画风的作品,但是是仅有的我们真实体悟苏轼绘画的依据。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两幅作品。

浅说苏轼画2《枯木竹石图》

《枯木竹石图》

又称《枯木怪石图》,于抗战时期流入日本,20186月初意外在佳士得拍卖行出现。

《枯木怪石图》又名《木石图》,是北宋苏轼任徐州太守时曾亲往萧县圣泉寺时所创作的一幅纸本墨笔画,该画作现存于中国。

该画作画面内容很简单,是一株枯木状如鹿角,一具怪石形如蜗牛,怪石后伸出星点矮竹。用笔看似疏野草草,不求形似,其实行笔的轻重缓急,盘根错节,都流露出作者很深的用笔功底

该画作枯木一株,干偃枝曲,逆顺有势;周匝缀以坡石,丛竹。石不作皴,许微着墨,颇具腴润之感;丛竹蔓衍,倚石起伏,野趣横生。此图无款印。

该画作右上钤有乾卦小印,左下有“绍”、“兴”联珠印。别有“风阁王氏”墨印,以及“黄琳美之”、“易庵图书“诸收藏印。图后另纸有元鲜于枢题记:“右东坡枯木丛筱怪石图,世间传本甚多,此卷前有乾卦印,后有绍兴玉印,是曾人绍兴内府者,盖非他本比也。杭州王井西尝收一本,与此略同,不知今归何人。”米芾在该画作上题:四十谁云是,三年不制衣;贫如世路险,老学道心微。已是致身晚,何妨知我稀;欣逢风雅伴,岁晏未言归。


我们重点来看看米芾的题画诗。米芾是苏轼的好友,曾经追随苏轼多年,形同弟子。只是因为米芾天性高傲,没有入苏轼门下。特别是苏轼乌台诗案危难中和黄州落魄时,米芾一直陪伴苏轼。说米芾是苏轼知己,当不为过。所以,米芾的题画诗就更值得重视了。何况米芾本就是与苏轼齐名的大书画家,其鉴赏能力更值得信赖。我们发现,米芾这首诗并没有从画作着眼,而是把关注点确定在画画的人苏轼。说了四十岁的苏轼,甘于清贫,倾情为民,风流自赏。联系我说的苏轼徐州治河,我觉得米芾不写画而写人,才是苏轼真知己。

 

根据上面这些题识和收藏印,可以确定这是苏轼真迹。

 

苏轼任职徐州知州,是在他担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之后。这个阶段,苏轼奋发有为,他在密州抗旱,在徐州治河。当时徐州黄河泛滥,灾情严重。

北宋熙宁十年(1077),苏轼初任徐州知州,正值黄河在澶州(今河南省境内)曹村决口南泛,夺泗入淮,滔滔洪水很快包围徐州城,古城墙到处漏水。城中人心惶惶,一些富户纷纷出城避水。为稳定人心,苏轼亲赴城门劝阻,安定民心。同时,他组织全城百姓一面用柴草堵塞洞穴,一面加固城防。苏轼亲自参与了防堵工程的筹划与计算,自城中附城为长堤,壮其趾,长九百八十丈(约3266.67米),高一丈(约3.3米),阔倍;公私船数百以风浪不敢行,分缆城下,以杀河之怒,而完成这项工程需要数千人。无奈之下,苏轼连夜涉水赶往武卫营禁军,征得援手。在北宋时期,禁军由皇帝直接指挥,州官无权征调。卒长为苏轼的奋不顾身所打动,慨然领命。苏轼身先士卒,吃住都在城头上,喊出“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的口号,日夜不离开抗洪前线一步。洪水威胁徐州四十五天退去,黄河重归故道。百姓欢天喜地,感谢全城得救。

水退后,苏轼对临时的堤防顾虑重重,为徐州日后的安全考虑,他立即赴城东北查勘荆山下的沟河,试图尽力筹划改造,兴建一座石头大堤。在给朝廷的奏章上,他附了详细的数字说明,请求拨款,却什么都没等到。于是,苏轼继续妥协、变通,他修改原定计划,以木堤代替石堤。次年二月,朝廷给苏轼下拨三万贯钱,一千八百石米粮,七千二百余人,在城东完成他的木堤计划。这一年,戏马台的危房霸王厅被拆除,木料用于黄楼防洪工程的建设。工程完成后,皇帝也对苏轼的成就颁圣旨嘉许。在外围城墙,苏轼建了一座一百尺高楼,以志纪念,因中国五行中黄代表土,土能克水,故名“黄楼”。后人为了缅怀苏轼,把他带领民众抢筑的长堤称为“苏堤”。

在徐州任职的两年期间,苏轼在水利等多项事业上颇有建树,深受徐州人民的爱戴。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在徐州任满赴湖州上任时,当地百姓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他送行,他们挽住苏轼的马头,献花祝酒,依依惜别,执泪相送。

这个期间创作的《枯木竹石图》虽然画面近乎萧条,枯木怪石,却有着强悍的生命力。如果我们联系苏轼徐州治河,就可以体会苏轼旺盛的斗志了。

浅说苏轼画2《枯木竹石图》

 

徐州黄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