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说苏轼书法6信笔处最难感悟

(2025-07-24 07:26:04)
标签:

文化

苏轼

书法

信笔处最难感悟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浅说苏轼书法6

——读苏札记之十九

 

我楚狂人

六、苏轼书法的影响1

有“苏字难学”这样的观点:

苏轼书善则善矣,然千年来学习苏轼书法少有登堂入室者。正如清代书画家钱泳所说:“余年过五十余,无有进境亦不能成家,拟以苏书终其身孰知写未三四年,毛疵百出旋复去之。乃知坡公之书未易学也。”因此,他甚至认为:“四家皆不可学,学之辄有病。苏黄米三家尤不可学,学之不可医也。”其观点似有偏颇,但苏轼书法确实难学。苏轼天资聪颖,随手写去修短合度,他说:“我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他的书法“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自古以来,苏轼的书法为人推崇,但是习苏字而有成者几乎没有,这就引发人们的思考。识者以为有这样几个门槛难以跨越

其一、苏轼书法,信笔处最难感悟。

这与苏轼的性格有关,苏轼追求自由,最受不了束缚。书法和其他任何艺术一样,都是有法度可循的。而为人推崇的唐代诸大家,无不法度森严。有法就可依。但是苏轼偏偏率性而为,信笔挥洒。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论用笔》里说:“东坡书笔俱重落,米襄阳谓之画字,此言有信笔处耳。”东坡的信笔处,出是法度之外而又入情理之中,是“我书意造”,是“无意于佳。”

这是学苏字最难处,无法可依,如何入门?不得其门而入,何以登堂入室?

书法,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书法尚意,苏轼为最。然韵可追,法可循,唯意不可学。“意”是书者当时的情思勃发,是真性情跃然纸上。如果学习者只追求形似神似外,而写不出 “意”,那么也就徒具躯壳,而没有灵魂了。但是,天才如苏轼,他的意又岂是能轻易揣度的。

例如苏轼的第一行书《黄州寒食诗帖》,写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当时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生活上的穷困潦倒和政治上的失意,让他感到落寞又不甘,就是在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写下了这两首五言诗,其诗苍劲沉郁,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其一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少年子,病起须已白。

其二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书写此卷的时间大约在翌年,或元丰七年离开黄州以后,而在被召回京城重用之前。他虽然已经脱离贬官生涯,而依旧对前景感到迷惘。

其书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故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笔酣墨饱,神充气足,恣肆跌宕,飞扬飘洒,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体现了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创作状态。难怪黄庭坚叹曰:“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这是学苏字的最难处。苏轼“无意为书家”,其信笔处往往就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其酣畅淋漓处一派 “烂漫”,清代书法家包世臣认为“在东坡,病处亦觉其妍,但恐学者未得其妍,先受其病。”

一个率性而为的人的情感流露,怎么学?一个藐视法度的人的信笔挥洒,怎么学?

浅说苏轼书法6信笔处最难感悟

浅说苏轼书法6信笔处最难感悟

浅说苏轼书法6信笔处最难感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