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苏轼词18苏轼改革了词的风格、意境和体裁

标签:
文化苏轼词苏词影响苏词提升词品位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浅说苏轼词18
——读苏札记之十八
我楚狂人
五、苏词的影响2
2.苏轼改革了词的风格、意境和体裁
尽管苏轼词,特别是他的豪放词一出,就引发了很大争议,但是确确实实苏轼词改变了词的风格、意境和体裁,这是不争的事实。
苏轼之前,特别是晚唐温庭筠已还,词风就是婉丽的,甚至是秾丽的,更甚至艳俗的,如西蜀词。尽管也有人在努力改变,如南塘后主李煜,白描为词,尽力摆脱一个“丽”字。又如婉约派大家柳永,用他的《望海潮·东南形胜》试图用词写出壮丽,写出气势。但是,词的基本风格没有改变,词还是“艳科”。直到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问世,词的风格大变,种种英雄语豪壮语在词中出现。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就是这个时期的佳作。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雄浑阔大,风格沉郁悲壮,把壮丽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难怪首创豪放词的苏轼也要叹息曰:“此老乃野狐精也。”(《景定建康志》卷三十七引)
到了南宋,严重的政治环境,催生了豪放词的生长,豪壮语已经成为词的风格之一。因此说,词的风格,因苏轼词而大变。
词的意境,晚唐以还,都是缠缠绵绵的,极致的如柳永的《雨霖铃》。但是,苏轼则不然,他以诗为词,把自己的洒脱和不羁都融入词中。如他的《定风波》那份潇洒,那份超脱,就不是此前的词作所能见到。这种意境的改变,也直接影响了后世,如陈与义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的那份对历史演变的俯视,引发了后代多少人的共鸣。出名的有明代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开头是抄袭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结尾是抄袭了陈与义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而杨慎词因小说《三国演义》而广发流传。
自苏轼词开始,词的意境意境升华了。
词的体裁也因苏轼词而改变。首先,是对词体的创新。苏轼之前的词,大多为应歌而作,一般有调名和唱法即可。苏轼则把词变为缘事而发,因情而作的抒情言志之体,所以词作所抒的是何种情志或因何事生发,必须有所交代和说明。然而词体长于抒情,不宜叙事。为解决这一矛盾,苏轼在词中与诗一样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词的内容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如《水调歌头》的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不仅交代了写作的时间,缘由,还交代了词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对象是其弟子由。再如《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交代了写作的时间,缘由,地点,心情。东坡词自成一派,颇具特色,由此可见得。
其次,是内容的拓充。刘熙载《艺概•词概》中,“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苏轼词作,内容,题材众多。
词,经过苏轼的改造,意境完全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