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苏轼词17.才学为词

标签:
文化苏轼词苏词影响.才学为词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浅说苏轼词17
——读苏札记之十八
我楚狂人
五、苏词的影响1
苏轼的时代无疑是北宋文学的巅峰时代,也是北宋词的黄金时代。那么,苏轼词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呢?我们可以笼统讲有不可磨灭的影响,有开启性的影响。但是具体说,其影响又如何?我以为,至少有这样几点,首先是才学为词,苏轼以其出众的才学引领时代,他把才学融入词作,使得在词中展现才学成为风气。
其次是词体改革,他改革了词的风格、意境和体裁,使词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其三,当然是豪放词派的形成,苏轼的豪放词直接影响了南宋辛弃疾为首的豪放词人,豪放词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南宋豪放词派成为主流词派之一。
下面我就从这三个方面阐述苏词的影响。
1.才学为词成为文人词的风气
苏轼之前,“词为艳科”是普遍认识,是苏轼抬高了词的文学品位。
清人陈廷焯说:“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盖仿九品论字之例,东坡诗文纵列上品,亦不过上之中下,若词则几为上之上矣。此老生平第一绝诣,惜所传不多也。”陈廷焯称“绝诣”,足可见苏东坡在词上所取得的非凡成就。
词在苏轼之前多以男女爱情或者艳情为其描写内容。所以被认为是“谑浪游戏”的诗余小道,如晏殊称之为“呈艺”,欧阳修称之为“聊陈薄技”。这样的对于词的定论是在苏轼之前,虽然李煜在很大程度上拓充了词的题材,但真正对词进行革新的是苏轼。苏轼首先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他提高了对词的认识和评价。后人常用“以诗为词”来评价苏词。
“以诗为词”出自于陈师道的《后山诗话》中。“以诗为词”是指以写诗的态度来填词,将诗的题材,内容,手法,风格等引入词的领域并使之扩展,开拓新词境,提高词的格调。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才学为词。
自古以来,诗人作诗,往往把自己的才学渗透进诗作里,如杜甫的《寻花六绝句》,把自己的文学馆渗透进去;杜牧的咏史绝句,把自己的史学见解渗透进去,俨然是微型史论;李白多引用神仙传的典故入诗,如数家珍;李商隐好用典故,作诗好查资料,人称“獭祭鱼”。但是苏轼之前,即使才学甚高的晏殊、欧阳修辈,还是把词看做是表达闲情的文学样式,没有展现才学。
而苏轼不然,苏轼“以诗为词”,在自己的词作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学。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表现了自己的史学观点,历史典故如数家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现了自己的“天上人间”的哲学思考。这种才学为词的风格,直接影响了后世。
如辛弃疾,就被人称之为“掉书袋”,在自己的词作中刻意引经据典。不仅辛弃疾,其实其他豪放词人大多如此,如刘克庄、陈亮、张孝祥等,无不如此。只不过辛弃疾表现得更极端一些。
以才学为词,自东坡始,并直接影响了后世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