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苏轼诗28学佛诗

标签:
文化苏轼诗学佛诗南华寺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浅说苏轼诗28
——读苏札记之十七
我楚狂人
七、苏轼的仙佛诗1
苏轼在惠州的诗作,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佛道诗很多,而且诗风高远冲淡,这与苏轼原先的飞扬恣肆大异。这是为了韬光养晦,还是为了自我反省?反正这就是苏轼惠州诗的一大特色。受到挫折的人容易寻找精神慰藉,柳宗元学佛三十年,但是认真学佛还是永州十年。东坡居士广交佛道朋友,但是认真谈佛道还是在惠州。
(一)苏轼的学佛诗
苏轼重要的一组研讨佛学的诗《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并引)》我已经在前文《佛道对苏轼的争取》中已经说到,这里不重复。
这里看苏轼在到惠州途中拜谒六祖慧能肉身佛的《南华寺》。
南华寺
云何见祖师,要识本来面。
亭亭塔中人,问我何所见。
可怜明上座,万法了一电。
饮水既自知,指月无复眩。
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练。
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
抠衣礼真相,感动泪雨霰。
借师锡端泉,洗我绮语砚。
简析:
这首诗理解的难点是第三句“亭亭塔中人”,这个“塔中人”是谁?现在大多数文章都说是塔中的一位佛门高人。我以为非。因为毫无依据,何况这人还见面就开口发问考量已经是宗师的苏轼。所以,这个“塔中人”只能是塔中的六祖慧能肉身佛,六祖当然有这个身份。因此,这就是一次苏轼与六祖慧能的精神对话。这样全诗就可以理解了。
这首诗词描述了苏轼在南华寺塔中六祖慧能精神交流产生的感悟。苏轼借此表达了对自己对人生修炼的检讨。这是一首五言诗,与《过大庾岭》一样,显得很是高古清远,这几乎成为惠州苏轼诗的一个主色调。
"云何见祖师,要识本来面。"这句话表达了苏轼想要祖师帮助自己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着就是追求真理和智慧的愿望。这是苏轼表达了希望与六祖精神交流的强烈愿望。
"亭亭塔中人,问我何所见。"塔中人六祖询问苏轼他所见到的事物。这是常见的“机锋”。典故来自竹林七贤(见《世说新语》),钟会见嵇康,嵇康打铁不休。钟会去,嵇康问:何所见,何所闻。钟会云:见所见,闻所闻。这是六祖对苏轼的考量。但是我还是觉得苏轼这里用得不好,嵇康是不屑钟会才有这一问。六祖也不屑苏轼?这个问题可以探讨。
"可怜明上座,万法了一电。":明上座应该指的是上座神秀,这里就是著名的六祖与神秀的偈子之争。这是“顿悟”第一次向“渐悟”正式宣战。
"饮水既自知,指月无复眩。"这是对禅宗的理解,修行在己。
"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练。":苏轼自称为修行人,意味着他在修行道路上已经经历了三世的积累和磨砺。
"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这句话表达了苏轼对自己误入官场的悔悟,导致他受到了长时间的惩罚和谴责。这与陶渊明“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异曲同工。
"抠衣礼真相,感动泪雨霰。":这句话表达了苏轼在悔过中真诚地向祖师表达自己的内心真相,以至于感动得泪水如雨般洒落。
"借师锡端泉,洗我绮语砚。":这句话表达了苏轼向祖师请求指点,希望以祖师的智慧来洗净自己修辞的瑕疵,使自己的文字更加纯净。其实说的是心灵更加纯净。
这首诗很重要,这是苏轼惠州时期的思想基调的确定。
苏轼至此可以安心作岭南人了,他已经安放了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