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苏轼诗25雅集诗之第二次垂虹桥雅集

标签:
文化苏轼诗雅集诗垂虹桥雅集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浅说苏轼诗25
——读苏札记之十七
我楚狂人
五、苏轼的酬答诗6
2.雅集诗2
十五年后,苏轼第二次任职杭州,又有了一次垂虹桥雅集。苏轼感慨,上一次雅集,苏轼是最年轻的一位,座中张先最年长,85岁。而杨素、李常都年长于苏轼。而这一次,五十岁刚出头的苏轼已经是最年长的一位。苏轼很是感叹。
是年,苏轼与秦观、释道潜相会于吴淞江畔,宴饮于垂虹桥边,谈词对句,分韵作诗。苏轼分得“风”韵,写下七律《与秦太虚、参寥会于松江,而关彦长、徐安中适至,分韵得风字二首》。诗云:
其一
吴越溪山兴未穷,又扶衰病过垂虹。
浮天自古东南水,送客今朝西北风。
绝境自忘千里远,胜游难复五人同。
舟师不会留连意,拟看斜阳万顷红。
其二
二子缘诗老更穷,人间无处吐长虹。
平生睡足连江雨,尽日舟横擘岸风。
人笑年来三黜惯,天教我辈一樽同。
知君欲写长想忆,更送银盘尾鬣红。
简析:
从这两首诗的诗题来看,这一次雅集与者五人:苏轼、秦观、参寥和后来的关彦长、徐安中。秦观和参寥我前面已经说过,这里看另两位。
关彦长,生平不详。可以知道的是与苏轼门下士陈师道关系亲密,陈师道曾经为关彦长生日作贺诗。下面是陈师道的《赠关彦长》诗,原诗如下:
《赠关彦长》
宋代陈师道
少年初识字,已诵子虚赋。尝疑天上人,已离人间去。
蹉跎二十年,久自叹迟暮。倦游梁宋间,郤踏江湖路。
此地始逢君,秋阳破朝雾。白首鬓毛新,青衫颜色故。
问君胡为然,竟坐文字误。人事久难知,高才常不遇。
论人较贤智,富贵宁在数。不见竹林诗,山王俱不与。
湖塘发高兴,山林有佳处。迨此闲暇时,观游莫辞屡。
功名如附赘,得失何用顾。但当勤秉烛,长愿随杖屦。
从诗意看,此人当是一位失意人物,有隐逸凤。
徐安中,查不到此人资料。
“分韵”,与“限韵”一样都是文人雅集的“游戏规则”,分韵,是雅集赋诗,选择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依拈得之韵作诗。这个场面在《红楼梦》中有具体描述,可以参见。
这两首诗,第一首是赞美垂虹桥的美景,第二首是对秦观、参寥的勉励。看来,另两位确实是陪客了。
垂虹桥,苏州第一长桥,位于吴江东门外。这里原是吴江东门太湖洪水宣泄口。垂虹桥始创于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原为木桥;德祐元年(公元1275?)毁于兵乱,同年重建为85孔。元代大德八年(公元1304)增建至99孔,不久桥又塌塞五十余丈。直至泰定二年(公元1325)始由知县张显祖易木为石,改建为联拱石桥,全用白石垒砌,长500多米,设72孔。是为江南第一长桥。1969年倒塌,现仅存两端数孔。
据史料记载,当时垂虹桥三起三伏、环如半月,长若垂虹,故而得名。桥孔比一般的桥孔高,便于行舟,利于泄洪。桥两堍各有一亭,并有四大石狮,栩栩如生,雄踞桥堍,甚为壮观。桥身中央,建有桥亭一座,名垂虹亭。亭作平面正方形,九脊飞檐,前后有拱门二道,可通行人,别具一格。垂虹石桥的建成,消除了苏杭驿道的最后一个险要大渡口。自此商贾云集,墨客聚会,吴江成为车船之都会。历代文人雅士,留下了许多描绘垂虹桥的诗篇。元代诗人萨都剌的诗:“插天带东势嵯峨,截断吴江一幅罗。江北江南连地脉,人来人往渡天河。龙腰撑云渔舟去,鳌背高驰驷马过。桥上青山桥下水,世人曾见几风波。”气势磅礴,一如惊雷出岫。还有一首:“横绝中流倚画桥,晴虹千丈影迢迢。月随秋色天涯尽,心伴湖波日夜摇。”倜傥风流,更为骚人墨客争相吟咏。每当皓月当空,垂虹桥笼罩在夜色之中,别有一番意境:“垂虹桥下秋水清,垂虹亭上月初明。”“垂虹夜月”就成为吴江八景之一。
垂虹桥多见于南宋诗人杨万里、姜夔词章。有明代祝枝山的画作存世。现由美国著名收藏家顾洛阜(Jone.M.Clofd)先生收藏的《垂虹别意》画卷便是一件非常珍贵和难得的稀世珍品,它以诗文书画记录下了明代中期以沈周、祝枝山、文徵明、唐伯虎等为代表的数十名吴门才子在吴江垂虹桥畔送别安徽学子戴昭时的深厚情谊。
那么,苏轼的时代,垂虹桥就是木桥,稍后的杨万里、姜夔的时代,也是木桥。这里是太湖的泄洪通道,也是吴江东门的交通要道。是大运河的风景绝佳处,因此也就成为文人雅集之所。但是垂虹桥雅集,还是从苏轼开始的。
崔洪桥雅集当时与者多有佳作。如第二次垂虹桥雅集的诗作:
秦观作《与子瞻会松江得浪字》:
松江浩无旁,垂虹跨其上。漫然衔洞庭,领略非一状。怳如陈平野,万马攒穹帐。离离云抹山,窅窅天粘浪。烟中渔唱起,鸟外征帆扬。愈知宇宙宽,斗觉东南壮。太史主文盟,诸豪尽诗将。超摇外形检,语笑供颉顽。娟弃不追,拨剌亦从放。独留三百缸,聊用沃轩旷。
释道潜作《吴江垂虹亭同赋得岸字》:
蜿蜒跨长虹,吴会称极观。沦涟几万顷,放目失垠岸。倒影射遥山,青螺点空半。从来夸震泽,胜事无昏旦。破浪涌长鬐,排空度飞翰。肺肝入清境,划若春冰泮。安得凌九垓,从公游汗漫?
从这些诗句可以看到,宋代的垂虹桥虽然是木桥,但是极其壮观,气象万千。但是今天的垂虹桥周边环境已经完全不同,我们已经很难体悟古人描写的景象了。
苏轼是水利专家,在垂虹桥所见也许更有不同。北宋太湖水患已经到了分解决不可的地步。吴越国时期,太湖主要泄洪道东江彻底淤塞,娄江也基本淤塞,仅存的吴淞江,因为唐代王仲舒修建吴江官塘,虽然有功于保护大运河畅通,但是也有加剧太湖泄洪不畅的弊端。平望段原先的下泄水道基本上都被官塘阻挡,下泄洪水逼向瓜泾口和笠泽。所以垂虹桥作为笠泽的泄洪口,就显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