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苏轼散文11苏轼的寓言

标签:
文化苏轼散文寓言小儿不畏虎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浅说苏轼散文11
——读苏札记之十六
我楚狂人
六、苏轼的寓言1
诸子散文,多有寓言,于是我国古代文人多有以寓言明理的作品,如柳宗元的《三戒》。苏轼也有寓言,或单独成篇,或散见于文章中。下面摘录几篇鉴赏。
1.小儿不畏虎
原文:
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
噫,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书孟德传后》
简析:
此文是苏轼根据苏辙的散文《孟德传》而写的。《孟德传》中塑造了一个神勇不怕虎的英雄,这引起了苏轼极大兴趣,于是对老虎吃人的心理作了一番探讨。苏轼这篇《书孟德传后》就是写在《孟德传》后的题跋一类的文章。
文章开始首先提出疑问,认为孟德不怕虎的故事,在道理上似乎可信:“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但是在实际上又未可信,因为“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这个疑问的提出是合乎一般道理的,因为一般人遇见老虎确实是没有不害怕的。
接着苏轼列举了三个不怕虎的故事,进一步证明《孟德传》的可信。他首先写出了“初生之犊不怕虎”的故事。这个故事描述得生动细致惊险,特别是妇人惧虎而沉入水中,二小儿在沙上戏耍,虎至并不害怕。“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这里描写老虎想方设法欲使小儿出现害怕情况,但由于儿痴并不知怕,老虎黔驴技穷终于无奈地离去。由此苏轼得出一个结论:“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从而进一步证明了苏辙的观点:人不畏虎,虎自畏人。
接着苏轼又举了个世人常说的“虎不食醉人”的故事。由于人醉而无惧怕之心,所以虎威也就无法施展。最后又举出一个笑林故事:“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这里写的夜归人因为不知是虎,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害怕的地方。“是人非有以胜虎,其气已盖之矣。”夜归人并非有什么绝招或能力有把握战胜老虎,只是由于不知而不怕,盛气已压倒了老虎罢了。
文中举出的三个故事,采取有详有略夹叙夹议的手法。沙上婴儿不怕虎详写,夜归人击虎次之,醉人不怕虎则是略写。在叙述故事的同时,作者边加议论。全文语言通俗流畅,毫无雕琢之处,再次表现了苏轼崇尚自然反对雕琢的文风。
其实,苏轼写人不怕虎的故事,是有其政治背景的,那就是不畏权贵。你强横,但是我不怕你,你奈我何!这就是苏轼。
明代文学家钟惺:妙理妙论!不必真如此,说来自妙。(《三苏文范》卷十五
2.河豚发怒
原文:
河之鱼,有豚其名者,游于桥间,而触其柱,不知远去。怒其柱之触己也,则张颊植鬣,怒腹而浮于水,久之莫动。
飞鸢过而攫之,磔其腹 而食之。——《苏轼文集》
简析:
这一则寓言告诉人们,为了小事发怒,只能招致更严重的后果。强调了人们在遇到不如意的情况之下控制情绪的重要性。苏轼在《留侯传》中说:“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就是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