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说苏轼散文10苏轼的随笔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2025-05-11 07:24:22)
标签:

文化

苏轼

散文

小品

《记承天寺夜游》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浅说苏轼散文10

——读苏札记之十六

我楚狂人

五、苏轼的随笔小品

其实,苏轼存世五千多篇散文,很大部分可以归入随笔小品,篇幅都很是短小。这里面包括了他与朋友的大量书信来往,如我前面提到的与虎丘山僧智通长老长达近二十年的书信来往,如离开海南时告别朋友的《渡海帖》,都是这一类。还有他的大量基于生活实事的文章,如前面提到的《为卓契顺书归去来辞》、《悼吴复古》、《邓道人》等。还有一些抒情或者写景的小品,如《记承天寺夜游》、《游桓山记》。还有大量的诗词的小序如《三月七日,沙门道中遇雨》。这些小品,尤以抒情写景的小品最为脍炙人口。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简析:

这是我最喜欢的小品之一。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即苏轼在黄州贬所的最后阶段。从苏轼到黄州贬所,到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快满四年。苏轼气味相投的友人张怀民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苏轼夜访,因有此文。

这是一篇极短的小品,全文仅仅八十四个字。文章开头在点明事件时间后,即写月色,把月光写得富有人情味。“月色入户”中“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这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是写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情怀相似,对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短短三句,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却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横”是从松柏倒影来烘托。两句之间,又有正面与侧面描写之分,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这几句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它是一首美妙的月光曲,也是一个透明的梦。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以水喻月,本来并不显得新颖,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澄的水中交错着藻荇的清影,触类生发,把隐喻又推进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莫辨。正当读者恍惚迷惘之时,作者却轻轻地点出:“盖竹柏影也。”使读者恍然大悟。一个“影”字不明写月光,而月光的美好意境已宛然具现。这种写月光的手法古今未见,表现了苏轼超凡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几句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中国杜甫研究会原会长霍松林教授云:这篇文章只有八十四字,从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无从划分段落。(《古文鉴赏辞典》)

1975年,我随我师王迈先生在当时的学校招待所,即今景海女师绿楼见到过霍松林先生,已经是五十年前的事情了。

浅说苏轼散文10苏轼的随笔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今日黄州江景,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