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苏轼散文12苏轼的寓言2

标签:
文化苏轼散文寓言日喻等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浅说苏轼散文12
——读苏札记之十六
我楚狂人
六、苏轼的寓言2
3日喻
原文: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樾,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苏轼文集》
简析:
《日喻》是1078年(宋神宗元丰元年),苏轼任徐州知州时所作的一篇议论文。“日喻”的“喻”,是“比喻”的意思,借用形象生动的事物进行比喻说理,是议论中常见的一种论证方法,而这一则寓言就是《日喻》全文的第一段,也就是设喻的一段。这也是诸子散文的传统写法之一。
这一则寓言告诉我们,任何知识都来源于感性经验,如果撇开感性经验而单靠间接经验,就像瞎子那样“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那么势必会“转而相之”,混淆这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臆测,杜撰,闹出“闻钟以为日”“扪烛以为日”的笑话,那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作者指出:“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求达也无以异于眇。”
4桃符与艾草人
原文:
桃符仰见艾人而骂曰:“汝何等草芥,辄居我上!”
艾人俯而应曰:“汝已半截入土,犹争高下乎?”
桃符怒,往复纷争不已。
门神解之曰:“我辈不肖,傍人门户,何暇争闲气耶!”
——《东坡志林》
简析:
桃符与艾草人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自己之所以能获得高处的荣耀,不是自己长得高,而是别人把你的位置放得高。这不是你的本领。《道德经》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人能认清别人是一种小聪明,但能认清自己,却是一种大智慧。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曾说过:让一只狗天天上央视,就能变成名狗。但要知道,没了央视的舞台,很可能不用多久,它就会变回土狗。这或许就是白岩松与很多人不同的地方。
5蚁附于芥
原文:
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
——《艾子杂说》
简析:
《艾子杂说》,一般以为苏轼撰寓言集。共三十九则,据明《顾氏文房小说》本全录。与一般的笑话集或寓言集不同,集中既有寓言,也有幽默小故事。《蚁附于芥》是其中一篇。
《庄子》寓言善于通过极大和极小两种时空的鲜明对比,来显示尘世的无谓和荒谬。“盆水浮芥上的蚂蚁”,其实正是人生的缩影罢了。人在宇宙之间与蚂蚁爬在芥舟上,难道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人不必为身处环境的变迁,而多愁善感。人人都是有限的,人人都有他的无奈之处。当你得意忘形,或者痛不欲生的时候,不妨想想浮芥上的蚂蚁,也许就能平静下来,因为人生的得失实在太微不足道了。然而沧海之大不捐细流,天地之广不弃微尘,人在宇宙间虽然非常渺小和可怜,但他却可以进行无限的创造,尽情去享用这无限的的时空。生是有限的,若能以有限的生,去品尝无限的自然之果,其乐也是无穷的。对于不虚度光阴的人来说,即使身无分文,他也是十分富有的, 因为他实实在在地享用了人生的每一寸黄金。
苏轼散文就欣赏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