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苏轼散文1——读苏札记之十六

标签:
文化苏轼散文历史地位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浅说苏轼散文1
——读苏札记之十六
我楚狂人
苏轼散文名列“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历来被视为我国古代第一流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代表作如《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脍炙人口。所以,苏轼散文也是文学批评家关注的热点。前人论述已多,我这里只想说一点自己的看法。
中国古代文论,是文学体裁两分法,即只是分为散文和韵文两大类。今天大学中文系讲授的文学四分法,即小说、诗歌、戏剧、散文,这是舶来品。
我国古代文论的两分法之散文,这是广义的散文,所有不追求押韵和句式整齐的文章统称散文,即散行的文字。这样,诸子散文、笔记小说、信札等等,都可以归入此类。而我们说的“唐宋散文八大家”的散文,则是狭义的散文,专指不追求“韵”和“骈”的文学作品。但是,古人对叙述、抒情、议论的区分是不讲究的,如果从今天语文老师的视角看,古人常常“文体不纯”,如中学语文入选篇目的常客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就明显议论占篇幅太大,“文体不纯”了。如果是今天的中学生这样写,肯定因为“文体不纯”而失分。我以为,今天的语文老师要告诉我们的学生这一点。
“唐宋散文八大家”,唐人只有韩愈、柳宗元两家,而宋人却占了六家,其中苏轼一家又是宋人半壁江山,独占三家。其实,宋代六家集中在欧阳修时代,严格一点讲集中在欧阳修主持的北宋嘉佑二年这一“天下第一科”,主考官欧阳修、考生苏轼、苏辙、曾巩,送考家长苏洵,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榜上人物,凑巧的是,王安石也正好在东京,正在为自己的事情奔波。
嘉佑二年,“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宋六家东京聚会的那一年,范仲淹已经去世五年,但是,事实上宋人散文对后世影响最大的确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但是,范仲淹不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为什么?
因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不是宋人“评选”的,而是一个后起的定义。“唐宋散文八大家”,源起于明朝的一个选本,即茅坤的《唐宋八先生文抄》,这是茅坤给学生选读的范文,风行于世。后来就渐渐有了“唐宋散文八大家”的流行说法。所以,这是茅坤的一家之言,也是一个时代的流行,并不是完全反映事实。这与今天的各种“排行榜”一样,仅是一家之言。“微信”这个名字取得好,只能“微微地相信一点点”,谁全信谁是傻子。
杜牧散文不好吗?范仲淹的散文不好吗?所以,千万不要迷信“唐宋散文八大家”这一类“排行榜”,书要自己读。
好了,言归正传,还是来看苏轼散文。
一般文学史家普遍认为,苏轼是宋代散文成就最高者,这一点几乎没有异议。苏轼的散文数量巨大,今存苏轼散文数量超过5000篇,数量惊人。苏轼的散文门类俱全,按《苏轼文集》所收,分为论、策、序、说、记、传、墓志、行状、碑、表状、奏议、启、书、尺牍、杂著、史评、题跋、杂记等多种类别,几乎涵盖当时流行的所有散文类文体。苏轼的散文艺术成就极高,宋人陈鹄在《耆旧续闻》(按: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全名为《西塘集耆旧续闻》)中说:“自古以来,语文章之妙,广备众体,出奇无穷者,唯东坡一人。” 苏轼的文宗地位,体现在他“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苏轼的政论自不待言,他的《上神宗皇帝万言书》是宋代极著名政论。而在文学史上,苏轼被人瞩目的作品,主要有史论、游记、随笔、亭台记、寓言等等,我下面准备分成这些门类,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每一门类都有主要篇目的目录和典型篇目的赏析。
我的种种分析,只是我读苏的一得之见,与同好者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