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太后缘5向太后

标签:
文化苏轼太后缘向太后内迁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苏轼的太后缘5
——读苏札记附文三
我楚狂人
三、向太后赦苏轼得内迁
向皇后(1046年1101年),谥号钦圣宪肃皇后,祖籍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宰相向敏中曾孙女,宋神宗赵顼皇后,从曾祖辈开始居住开封。1085年,宋哲宗继位,尊为皇太后。1100年宋哲宗去世,一度临朝听政。力排宰相章惇之议,拥立端王赵佶为帝,是为宋徽宗。1101年,向皇后去世,享年56岁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宋神宗驾崩,赵煦即位,是为宋哲宗。尊向皇后为皇太后。高太皇太后命葺庆寿故宫以居后,向太后辞曰:“安有姑居西而妇处东,渎上下之分。”不敢徙,遂以庆寿后殿为隆佑宫(隆佑为宋哲宗孟皇后当太后时的宫名,据《皇宋十朝纲要》、《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向太后的宫名为慈德,此处有误,应为慈德宫)居之。宋哲宗将卜后及诸王纳妇,向太后令娘家向氏族中不要以女参选。族党有欲援例以恩换合职,及为选人求京秩者,且言有特旨,向太后曰:“吾族未省用此例,何庸以私情挠公法。”一不与。
元符三年(1100年),宋哲宗猝然驾崩,无子。向皇后独决策迎立端王赵佶。宰相章惇表示异议,但向太后终未改变主意。
端王即位,是为宋徽宗。请向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向太后以长君辞。宋徽宗泣拜,乃移时乃听。凡绍圣、元符以还,敦所斥逐贤大夫士,稍稍收用之。故事有如御正殿、避家讳、立诞节之类,皆不用。至闻宾召故老、宽徭息兵、爱护百姓崇尚节俭。同年六月二十八日,即还政于宋徽宗。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正月十三日,向太后去世,享年五十六岁。宋徽宗追念不已,乃数次加封向太后的兄弟向宗良、向宗回,皆位开府仪同三司,封郡王。而自向敏中以上三世,亦追列王爵,这是非常之殊荣。
向太后是高太后的追随者,政治上亦步亦趋。所以,她赦免元祐党人很正常。但是,她选择宋徽宗继位,证实是看走了眼。
正史传记:
《宋史 卷二百四十 列传第二 后妃下》
神宗钦圣宪肃向皇后,河内人,故宰相敏中曾孙也。治平三年,归于颍邸,封安国夫人。神宗即位,立为皇后。
帝不豫,后赞宣仁后定建储之议。哲宗立,尊为皇太后。宣仁命葺庆寿故宫以居后,后辞曰:“安有姑居西而妇处东,渎上下之分。”不敢徙,遂以庆寿后殿为隆祐宫居之。帝将卜后及诸王纳妇,后敕向族勿以女置选中。族党有欲援例以恩换閤职,及为选人求京秩者,且言有特旨,后曰:“吾族未省用此例,何庸以私情挠公法。”一不与。帝仓卒晏驾,独决策迎端王。章惇异议,不能沮。
徽宗立,请权同处分军国事,后以长君辞。帝泣拜,移时乃听。凡绍圣、元符以还,惇所斥逐贤大夫士,稍稍收用之。故事有如御正殿、避家讳、立诞节之类,皆不用。至闻宾召故老、宽徭息兵、爱民崇俭之举,则喜见于色。才六月,即还政。
明年正月崩,年五十六。帝追念不已,乃数加恩两舅,宗良、宗回,皆位开府仪同三司,封郡王。而自敏中以上三世,亦追列王爵,非常典也。
《皇宋十朝纲要 卷第八 神宗》 [3]
钦圣宪肃皇后向氏
故相赠太师、追封楚王敏中之曾孙,定国军节度观察留后、赠太师、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令兼中书令、魏王经之女。治平三年三月,归于颍邸,封安国夫人。四年二月,立为皇后。生淑怀长公主。熙宁二年四月,行册礼。元丰八年三月,尊为皇太后,居慈德宫。元祐二年九月,行册礼。元符三年正月,权同处分军国事。六月二十八日,降手书还政。建中靖国元年正月十三日崩,年五十六,谥曰钦圣宪肃。五月六日,陪葬永裕陵,附太庙神宗室。
向太后让绝望中的苏轼得以“内迁”,而向太后去世,让苏轼对时局走向充满忧虑。
从这三位太后对苏轼的态度,实际上就是三位太后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我以为,北宋后期,并没有所谓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斗争,有的只是改革稳健派与改革激进派的斗争,从范仲淹到司马光、苏轼,属于稳健派,而从王安石到章惇属于激进派。而吕慧卿、沈括、舒亶、蔡京只是投机分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