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僧道对苏轼的“争缺12苏轼本质上就是儒家

(2025-04-24 07:09:17)
标签:

文化

苏轼

僧道

苏轼本质上就是儒家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僧道对苏轼的“争取”12

——读苏札记之附文二

 

我楚狂人

三、关于苏轼与僧道的思考5

3.苏轼本质上就是儒家

我们纵观苏轼一生,尽管他谈佛论道,但是他本质上就是一个儒家人物。苏轼临终的一幕耐人寻味。苏轼临终寄居常州孙氏馆,今称藤花旧馆,这是常州的朋友钱世雄帮忙安排的。而从后面的发展看,钱世雄与维琳一起都是力劝苏轼入佛门的推手。而苏轼的举动耐人寻味,苏轼把自己的儒学著作“海南三书”托付钱世雄,并且很神秘地说,要他藏书三十年才能面世。请诸公不要忽视这一细节。首先,苏轼一生的儒学著作并不多。正儿八经的儒学论著也就是他托付给钱世雄的“海南三书”。

苏轼所创立的“蜀学”,虽不免被儒学其他流派批评为“杂学”,但在理学成为“正学之宗”的南宋,苏轼和程颐、程颢等一起从祀孔子庙庭,这说明苏轼的儒学成就和学术地位得到官方认定。 苏轼虽有深厚的儒学造诣,不过他总是着眼于现实性与致用性,并不赞成空谈性理。 他一再指出:近时士人多学谈理空性,以追世好,然不足深取(《答刘巨济书》);儒者之患,患在于论性(《韩愈论》);孔子罕言命,以为知者少也(《议学校贡举状》)。这样情况下,苏轼用自己生命的最后阶段完全用来著作“海南三书”就非常值得注意。

“海南三书”,就是苏轼垂暮之年在儋州古城(今中和镇)“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苏辙语)的苦日子里,完成的《书传》《易传》《论语说》三部学术著作,又称“海外三书”。其中《书传》是苏东坡居儋期间完成的,因为缺少参考书籍,他得靠朋友从大陆寄来一船书以助翻检。 《易传》与《论语说》是早年间谪居黄州时初成书稿,到海南才修订完成。 三书之成,对东坡来说是儒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成就。这一托付,实际上就是一种立场的表明,本质上就是一个儒家。其次,“三十年”之约,实际上是对当时局势的不放心,苏轼以为,三十年后可以得到公正的评价。事实上,对苏轼和元祐党人的平反是在南宋,苏轼进入了孔庙接受祭祀。

所以,苏轼临终拒绝皈依,实际上这一态度早已表明。

4.佛教对苏轼的争取,实际上是一次生存的争抗。

那么,佛教对苏轼的争取又是为了什么?为了生存。我已经在前面多次说过,佛教在北宋是在三教中处于绝对的劣势,佛教需要扭转这一局面。那么,造成社会影响,其捷径之一就是得到社会名流的认可,如果社会名流能够为之做广告,那就再好不过了。苏轼是当时最热门的社会名流,是属于那种越是被打击越红的社会名流。如果得到苏轼的认可,那么这个社会影响难以估计。

佛门拉拢苏轼,有没有可能性?有啊。苏轼交了那么多和尚朋友,苏轼都已经自称“居士”了,苏轼还那么喜欢谈佛,虽然常常与道家混淆,所以大有希望。佛印看到了希望,守钦看到了希望,维琳看到了希望。这就是他们努力希望乘着苏轼落难的机会“度”他。

即使苏轼死后还在被佛门利用做广告,南宋出现的《东坡居士佛印禅师语录问答》就是典型产品。

很遗憾,苏轼的佛缘有限。我以为,苏轼临终的最后一句话,也就是拒绝皈依的那一句“著力即错”才是最有佛性的一句话。而苏轼与佛家,缘尽于此。

僧道对苏轼的“争缺12苏轼本质上就是儒家
常州藤花旧馆今貌,下同。图片均来自网络。
僧道对苏轼的“争缺12苏轼本质上就是儒家

僧道对苏轼的“争缺12苏轼本质上就是儒家

僧道对苏轼的“争缺12苏轼本质上就是儒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