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僧道对苏轼的“争缺4苏轼与佛印

(2025-04-16 07:29:10)
标签:

文化

苏轼

僧道

苏轼与佛印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僧道对苏轼的“争取”4

——读苏札记之附文二

 

我楚狂人

二、苏轼与佛2

2.苏轼与佛印

苏轼与佛印,我前面有专文纪其事,不赘言。但是,我始终觉得,苏轼与佛印的故事不可信者甚多,一是民间故事色彩太重,二是出现了虚构人物和虚构情节,如虚构人物苏小妹屡屡出现,如虚构的苏小妹与秦观的婚姻。三是南宋时《东坡居士佛印禅师语录问答》问世,其中抬高佛印和贬低苏轼的地方屡屡可见。似乎是佛家的营销。

我的考证,苏轼与佛印相识,应该是在苏轼从黄州赦归,第一次游金山寺的时候。有苏轼好友大画家李公麟为苏轼画肖像于金山寺为证。后来苏轼第二次任职杭州,佛家名僧多有来访,其中就有佛印。

下面我们还是根据比较可信的佛印给被贬惠州的苏轼的一封信来分析。

大致情况如下:

东坡在惠州,佛印在江浙,以地远无人致书。有道人卓契者,概然曰‘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矣。’因请书以行。印即致书云‘尝读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愿不遇主知,犹能坐茂林以终日。子瞻中大科,登金门,上玉堂,远放寂寞之滨,权臣忌子瞻为宰相耳!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三二十年功名富贵,转盼成空。何不一笔勾断,寻取自家本来面目。万劫常住,永无堕落。纵未得到如来地,亦可以骖鸾驾鹤,翔三岛为不死人,何乃胶柱守株,待入恶趣。昔有问师佛法在什么处?师云“在行住坐卧处,着衣吃饭处,屙屎撒尿处,没理没会处,死活不得处。”子瞻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到这地位不知性命所在,一生聪明要做甚么?三世诸佛则是一个有血性汉子。子瞻若能脚下承当,把一、二十年富贵功名贱如泥土。努力向前,珍重,珍重!

上面这段文字,就是出自《东坡居士佛印禅师语录问答》,由于清代大书画家郑板桥写成作品,流传甚广。但是就是这样著名的文字,还有不可信处。这段文字开头的一段情况交代就是虚构的。首先,“道人卓契”无此人。根据苏轼自己的文章,有一个苏州定慧寺的道人叫做卓契顺,是他到惠州送信的。其次,‘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矣。’确实是卓契顺的话,但是这是卓契顺与苏轼长子苏迈在宜兴的对话。卓契顺是为自家长老守钦禅师给苏轼送信的,出发前先到苏迈处,帮他带家信。忠厚的苏迈以为路远艰险,才引出卓契顺此说。事见苏轼文章,可信。这样,佛印这封信极有可能就是这一次“搭顺风车”托卓契顺带去了,毕竟镇江金山离宜兴不远。但是,上面的文字未免贪天之功了,人物搞错,事情张冠李戴。这样让人对这封信也产生怀疑了。

我们还是来看这封信吧:

尝读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愿不遇主知,犹能坐茂林以终日。(按:这是用唐人李愿的故事,安慰苏轼安心林下隐居。)

子瞻中大科,登金门,上玉堂,远放寂寞之滨,权臣忌子瞻为宰相耳!(按:这是说苏轼已经备极荣耀了,人家只是嫉妒你罢了。)

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三二十年功名富贵,转盼成空。何不一笔勾断,寻取自家本来面目。万劫常住,永无堕落。纵未得到如来地,亦可以骖鸾驾鹤,翔三岛为不死人,何乃胶柱守株,待入恶趣。昔有问师佛法在什么处?师云“在行住坐卧处,着衣吃饭处,屙屎撒尿处,没理没会处,死活不得处。”子瞻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到这地位不知性命所在,一生聪明要做甚么?三世诸佛则是一个有血性汉子。子瞻若能脚下承当,把一、二十年富贵功名贱如泥土。努力向前,珍重,珍重!(按:这一大段才是本旨。天花乱坠实际上就是一句话,荣华富贵转眼成空,还是学佛吧。呵呵,佛印这是为佛门给苏轼发招贤书啊!)

佛印一早就是拉苏轼入佛门,这里更是趁火打劫了。这样看,佛印与苏轼的关系,不好玩!

看苏轼为卓契顺写的文章,对比一下。

书归去来辞赠契顺

苏轼

余谪居惠州,子由在高安,各以一子自随,余分寓许昌、宜兴,岭海隔绝。诸子不闻余耗,忧愁无聊。苏州定慧院学佛者卓契顺谓迈曰:“子何忧之甚,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当为子将书问之。”

绍圣三年三月二日,契顺涉江度岭,徒行露宿,僵仆瘴雾,黧面茧足以至惠州,得书径还。余问其所求,答曰:“契顺惟无所求而后来惠州;若有所求,当走都下矣。”苦问不已,乃曰:“昔蔡明远鄱阳一校耳,颜鲁公绝粮江淮之间,明远载米以周之。鲁公怜其意,遗以尺书,天下至今知有明远也。今契顺虽无米与公,然区区万里之勤,傥15可以援16明远例,得数字乎?余欣然许之。独愧名节之重,字画之好,不逮鲁公,故为书渊明《归去来辞》以遗之,庶几契顺托此文以不朽也。

僧道对苏轼的“争缺4苏轼与佛印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我在镇江金山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