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在惠州11那些相送相随的朋友兼说苏轼与佛道之《书归去来辞赠契顺》

(2025-03-19 07:36:43)
标签:

文化

苏轼

惠州

相送相随的朋友

《书归去来辞赠契顺》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苏轼在惠州11

——读苏札记之十四

 

我楚狂人

四、那些相送相随的朋友兼说苏轼与佛道3

卓契顺

为佛印送信的道人卓契,查不到相关资料。但是根据苏轼的文章记载,这一段记载是误记,是苏州定慧寺长老派俗家弟子卓契顺送信,与佛印无关。

苏轼有《书归去来辞赠契顺》一文纪其事,文中通过对契顺语言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他的亲切之情、敬佩之意,自然之极,毫无雕饰,正是“行之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整件事情叙述得逼真感人,读来身临其境。

书归去来辞赠契顺

余谪居惠州,子由在高安,各以一子自随,余分寓许昌、宜兴,岭海隔绝。诸子不闻余耗,忧愁无聊。苏州定慧院学佛者卓契顺谓迈曰:子何忧之甚,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当为子将书问之。

绍圣三年三月二日,契顺涉江度岭,徒行露宿,僵仆瘴雾,黧面茧足以至惠州,得书径还。余问其所求,答曰:契顺惟无所求而后来惠州;若有所求,当走都下矣。苦问不已,乃曰:昔蔡明远鄱阳一校耳,颜鲁公绝粮江淮之间,明远载米以周之。鲁公怜其意,遗以尺书,天下至今知有明远也。今契顺虽无米与公,然区区万里之勤,傥15可以援16明远例,得数字乎?余欣然许之。独愧名节之重,字画之好,不逮鲁公,故为书渊明《归去来辞》以遗之,庶几契顺托此文以不朽也。

其实,卓契顺到惠州,并不是专程为苏迈送家书的,而是奉有师命。我在《苏轼与苏州》一文中已经记述,但是为了叙述完整,我还是转述一下:

北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苏东坡再度被贬至惠州(今属广东省)。苏州定慧禅院守钦禅师命其徒卓契顺前往探询,并带去守钦禅师所作《拟寒山十颂》,相互切磋。苏东坡吟罢,作《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并序》相唱和。

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并引)

苏轼〔宋代〕

苏州定慧长老守钦,使其徒卓契顺来惠州,问予安否,且寄《拟寒山十颂》。

语有璨、忍之通,而诗无岛、可之寒,吾甚嘉之,为和八首。

其一

左角看破楚,南柯闻长滕。钩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

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崎岖真可笑,我是小乘僧。

其二

铁桥本无柱,石楼岂有门。舞空五色羽,吠云千岁根。

松花酿仙酒,木客馈山飧。我醉君且去,陶云吾亦云。

其三

罗浮高万仞,下看扶桑卑。默坐朱明洞,玉池自生肥。

従来性坦率,醉语漏天机。相逢莫相问,我不记吾谁。

其四

幽人白骨观,大士甘露灭。根尘各清净,心境两奇绝。

真源未纯熟,习气馀陋劣。譬如已放鹰,中夜时掣绁。

其五

谁言穷巷士,乃窃造物权。所见皆我有,安居受其全。

戏作一篇书,千古发争端。儒墨起相杀,予初本无言。

其六

闲居蓄百毒,救彼跛与盲。依山作陶穴,掩此暴骨横。

区区效一溉,岂能济含生。力恶不己出,时哉非汝争。

其七

少壮欲及物,老闲余此心。微生山海间,坐受瘴雾侵。

可怜邓道士,摄衣问呻吟。覆舟却私渡,断桥费千金。

其八

净名毗耶中,妙喜恒沙外。初无往来相,二土同一在。

云何定慧师,尚欠行脚债。请判维摩凭,一到东坡界。

细看这八首诗,我以为这实际上是一次佛学的思想交流。苏轼虽然早就与佛家弟子结交,但是在黄州时期的作品,从来没有真正有佛语的,尽管苏轼作品早有禅机。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何尝不是禅机。但是,像这八首诗这样直接谈佛的还是惠州时期才有的。

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应该是与佛有缘的。但是,文人自号“居士”的未必当真。如李白这位“青莲居士”就看不到多少佛性,相反不以居士称的柳宗元却是毕生修佛,精研天台宗佛法。苏轼与佛结缘,似乎始于第一次任杭州的时期,他遍访杭州的大小寺院,还结交了参寥这位一生的好朋友。后来参寥伴他在黄州数年,这一次参寥又被牵累编管。苏轼拜谒南华寺六祖肉身佛,似有所悟。更重要的是,苏轼的红颜知己朝云修佛。

苦难中的苏轼在佛理中寻找心里宁静,而且他似乎找到了。

苏轼在惠州11那些相送相随的朋友兼说苏轼与佛道之《书归去来辞赠契顺》
易地重建的惠州合江楼,肯定不是原来的样子,下同。图片均来自网络。
苏轼在惠州11那些相送相随的朋友兼说苏轼与佛道之《书归去来辞赠契顺》

苏轼在惠州11那些相送相随的朋友兼说苏轼与佛道之《书归去来辞赠契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