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阿育王寺2

标签:
文化宁波阿育王寺佛舍利祖母老家 |
分类: 天南地北 |
重游阿育王寺2
我楚狂人
1086年,我第一次游阿育王寺,还见到供奉的佛舍利塔,不知道佛舍利在不在。现在已经明确说,佛舍利不在了。一叹!
1986年到阿育王寺,记得是从市里乘坐班车,翻山越岭才到寺边的,当时见到的是浩劫之余的古刹,也就是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幸存。本世纪初第二次去阿育王寺,虽然修缮一新,但是也没有增加多少建筑。这一次去,就大不相同了。
资料云:现在的阿育王寺现占地面积1241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400平方米。现存殿、堂、楼、阁600余间,依山坡构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二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法堂和藏经楼。右侧有云水堂、鄮峰草堂、拾翠楼、祖师殿、承恩堂、方丈殿、宸奎阁、寮房等361间;左侧有松光斋、钟楼、舍利单、先觉堂、大悲阁等264间。大雄宝殿系清康熙年间重建,殿上有乾隆书“觉行俱圆”匾。舍利殿始建于1678年,重檐,黄色琉璃瓦盖顶,石雕舍利塔一座,内置七宝嵌镶塔亭,塔身青色,五层四角,四面窗孔,每层雕菩萨神像,内顶悬宝磬,舍利珠挂在其中。寺内有浙江省仅存的两座元塔,砖木结构,仿楼阁式,六面七层,每层置腰檐、平座,底层四周有围廊。
寺内现存建筑大都为元、明、清时期重建、重修,其上下二塔为元塔,塔建于唐初,风雨剥蚀,元至正初(1341年)下塔倾圮殊甚,僧自悟捐资重建上、下两塔,凡九年修毕。故与上塔并称“元塔”。纵轴线上的主体建筑有:山门、阿耨达池、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藏经楼由南而北递次升高,共分四进院落,附属建筑左右对称配立,拥有殿堂楼阁、轩院杂室666间(旧说)。寺之东西各有一塔,均为元至正年间重建的仿楼阁式、砖木结构的元塔。
寺内现存较有价值的碑碣石刻、匾额、楹联为数不少,其中不乏精品的有唐范的书“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宋苏轼书“宸奎阁碑铭”、宋张九成书“妙喜泉铭”等。大雄宝殿前屋檐下有清乾隆御笔“觉行俱圆”,舍利殿前上方有宋孝宗御题“妙胜之殿”,殿内栋上有宋高宗的“佛顶光明之塔”。殿后壁嵌有四块元代石雕“风、调、雨、顺”四天王,极为珍贵。法堂左右壁上嵌有清乾隆御题诗并新定法号及位次的十六尊者石刻。藏经楼上藏有清雍正版本《龙藏》7247卷、《碛砂版大藏经》等等,均为难得的珍品。
很可惜,时间仓促,没有好好观赏。
1086年,我第一次到阿育王寺,听当地人称之为“育王寺”,宁波话听起来就像是“玉皇寺”,忽然顿悟,我祖母的老家,她那个需要翻山越岭才能进城的“玉皇寺”附近,实际上就是“育王寺”附近。后来,我的大叔叔根据这一线索,找到了祖母的老家乐家村,乐家村也来家回访过。原来,祖母用了一辈子的“陆”姓竟然是错的,原来祖母姓“乐”。
这次到阿育王寺,正逢盛大佛事,梵唱声声。忽然想起了祖母的往事,很是感慨。少小离乡的祖母最终也没有回到故乡,因为知道故乡何处的时候,她已经太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