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与苏州6苏轼与垂虹桥(续)

(2025-03-04 07:37:39)
标签:

文化

苏轼

苏州

垂虹桥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苏轼与苏州6

——读苏札记之十三

 

我楚狂人

五、苏轼与垂虹桥2

苏轼诗我在《苏轼在杭州》一文中已经记述,当时与者多有佳作。如第二次垂虹桥雅集的诗作:

秦观作《与子瞻会松江得浪字》:

松江浩无旁,垂虹跨其上。漫然衔洞庭,领略非一状。怳如陈平野,万马攒穹帐。离离云抹山,窅窅天粘浪。烟中渔唱起,鸟外征帆扬。愈知宇宙宽,斗觉东南壮。太史主文盟,诸豪尽诗将。超摇外形检,语笑供颉顽。娟弃不追,拨剌亦从放。独留三百缸,聊用沃轩旷。

释道潜作《吴江垂虹亭同赋得岸字》:

蜿蜒跨长虹,吴会称极观。沦涟几万顷,放目失垠岸。倒影射遥山,青螺点空半。从来夸震泽,胜事无昏旦。破浪涌长鬐,排空度飞翰。肺肝入清境,划若春冰泮。安得凌九垓,从公游汗漫?

从这些诗句可以看到,宋代的垂虹桥虽然是木桥,但是极其壮观,气象万千。但是今天的垂虹桥周边环境已经完全不同,我们已经很难体悟古人描写的景象了。

苏轼是水利专家,在垂虹桥所见也许更有不同。北宋太湖水患已经到了分解决不可的地步。吴越国时期,太湖主要泄洪道东江彻底淤塞,娄江也基本淤塞,仅存的吴淞江,因为唐代王仲舒修建吴江官塘,虽然有功于保护大运河畅通,但是也有加剧太湖泄洪不畅的弊端。平望段原先的下泄水道基本上都被官塘阻挡,下泄洪水逼向瓜泾口和笠泽。所以垂虹桥作为笠泽的泄洪口,就显得重要。

明万历《 湖州府志》载,元丰中苏轼建言: 太湖受诸州之水,先治吴江南岸茭葑芦苇之积,则水东泻而无壅滞之患,诸州利矣。这一观点与范仲淹的保证太湖泄洪畅通的思想是一致的。垂虹桥正是吴江段的泄洪要点,我想苏轼到此会有特别的感受。

苏轼在范仲淹苏州治水之后到杭州任职的,是范仲淹第一次提出全流域治理太湖的思想,指导了后世治理者的思路。苏轼登上仕途的初期,也是范仲淹治水思想开始实施的阶段,疏浚整修了娄江,修成致和塘。“三十六浦”宏伟构思开始运作。苏轼第一次任职杭州期间,郏亶奉王安石命治理江南水患,成绩不显。于是任命沈括接任治理水患。江南水患基本初见成效还在苏轼去世之后,北宋末年两浙提举赵霖治水,范仲淹设想的“三十六浦”构想才基本形成。江南的水患才基本解决。这是在垂虹桥雅集的苏轼没有见到的。

苏轼与苏州6苏轼与垂虹桥(续)
垂虹桥残存,下同。
苏轼与苏州6苏轼与垂虹桥(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