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秦观3秦观词作的成就1

标签:
文化苏轼苏门四学士秦观词作成就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苏轼与秦观3
——读苏札记之九
我楚狂人
二、秦观词作的成就1
但是,秦观没有成为苏轼那样的散文诗词全面超一流的超级作家,没有能够成为欧阳修、苏轼那样的文坛领袖。如果说苏门四学士最具宗师气象的还是黄庭坚。而秦观对后世的主要影响还是词作。
秦观词历来被看作是“词家正宗”“词家正音”“词坛领袖”。论者以为秦观词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以贬谪处州为分界,前期柔婉,后期凄厉。这是王国维最早建立的观点。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
秦观尽管也是如苏轼一样的天才型人物,但是性格的差异很大,苏轼豪迈豁达,而秦观却是典型的多愁善感的才子型性格。这就决定了他们师生的词作的差异。宋哲宗亲政之后清算“元祐党人”,秦观受到牵连,屡次被贬,这就成为这个多愁善感的词人作品的分水岭。
前期秦观,交游、求师、游历、读书,尽管也有落第的挫折,其生活主旋律还是平静的。这个时期,他主要是在用自己敏感的心灵感受生活。
凄美的意境、幽约的情怀和柔婉的风格是秦观前期词突出的艺术特色。他早期的一首成名作《满庭芳》,词云: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这首词是秦观在与他相恋的一位越地女子(应是歌妓)离别时所作,而在那个年代,这种离别,很有可能就意味着永别。所以,全词弥漫着一种令人无比伤感的离愁别绪,凸显出作者那种凄苦、留恋和无奈的心境。此词一出,不但广传淮、楚,而且远播京师,令秦观在当时的词坛声名鹊起,秦观也因此词赢得了“山抹微云秦学士”(苏轼戏称之)的美誉。
类似这种风格的词作在秦观前期的作品中还有很多,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望海潮·梅英疏淡》《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等。
幽约的情怀秦观是一位非常敏感心细的词人,他早期的一些词作中往往飘荡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幽微隐约的情怀。这种情怀时明时暗,时显时隐,颇具一种现代朦胧诗的味道,且别有一种恍惚迷离的美感。这一类词作尽管缺乏深刻的社会性内涵,但却自有一种别样的动人心弦的艺术特质。如那首久负盛名的小令《浣溪沙》,词云: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这首词显得非常的另类和奇妙,作者到底想表达些什么,词里面根本就找不到明确的答案。这首词没有比喻、没有寄托,没有浓浓的身世之感,有的似乎只是一种淡淡的闲愁秦观是一个内心非常纤细善感的词人,也许在常人眼里,春日的晓阴、漠漠的轻寒、静寂的小楼、绵绵的春雨是极其普通的事物,可在少游眼里,这一切似乎都促使他想说些什么而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这大概就是冯煦所说的少游的词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