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浦”考略3范仲淹治水之面对的问题

标签:
文化三十六浦范仲淹治水面对的问题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三十六浦”考略3
张长霖
三、“三十六浦”历史上有什么影响?1
“三十六浦”到底有什么意义,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我认为,“三十六浦”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工程,因为从此开始,太湖流域治水就确立了全流域统一规划的时代,至今不变。苏州治水,再也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了。开创这一局面的正是北宋名臣范仲淹。
据史料记载,宋仁宗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苏州发大水,持续的大暴雨造成洪水泛滥。洪灾导致大片农田被淹,灾民超过10万户。第二年,也就是宋仁宗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六月,范仲淹被朝廷调任苏州知州。也就是说,范仲淹破例任职家乡,就是来治水的。范仲淹遍访农村德高望重之人,察访水道,终于找到了苏州地区水患频发的关键所在。提出“修围、浚河、置闸”三者并举。疏通了茜泾、下张、七丫、白茆、浒浦等松江支流,号称五大浦,导水入松江,再入长江,苏州水患逐渐平息。
当时范仲淹面对的问题非常严峻,主要问题如下:
其一,东江、娄江淤塞成陆。
《禹贡》上说“三江既入,震泽底定”,这“三江”是太湖自古以来泄洪通道,说是太湖水系的骨架也不过分。但是这个时候骨架崩溃。在唐朝后期,我国的气候进入一个寒潮期,导致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海潮的倒灌,使得进入三江里的海沙不断增多,古娄江和古东江的入海口很快就被泥沙和海沙所淤塞,加上杭州湾北面捍海塘的修筑,很快就使得古娄江和古东江淤塞成陆。这样就使得太湖水原来通过三江入海变成了只通过吴淞江一江入海了。
这是范仲淹面对的现实问题之一。
其二,太湖上游五堰被毁,水量急增。
春秋末期,为了伐楚,伍子胥主持在现在的高淳开凿了一条运河,沟通太湖和长江,以运送军粮。后人就把这条运河称为胥溪,今称“高淳胥河”。这条运由于该运河是开凿茅山而行的,要穿越山脊,所以就形成了两侧相背倾斜的地势。为防止汛期西水东泄,以及旱季溪河干涸,古人在胥溪上,就是在现在的东坝镇(上坝)到定埠间修筑了五道土堰,以分级节制水流。由于这五道土堰对于胥溪航运至为关键,所以胥溪又被称为五堰。
五堰到唐代末期开始毁损。这在宋代水利专家单锷的水利书中有记载:“由宜兴而西,溧阳县之上有五堰者,古所以节宣、歙、金陵、九阳江之众水,由分水、银林二堰直趋太平洲、芜湖。后之商人由宣、歙贩运簰木,东入二浙,因五堰为艰阻,因相为之谋,绐官长废去五堰。”对此,单锷继续分析道:“五堰既废,宣、歙、金陵、九阳江之水或遇五六月暴涨,则皆入宜兴之荆溪而入震泽,盖上三州之水东灌苏、常、湖也。”这是范仲淹要面对的另一个问题。
其三,吴江塘路成为太湖洪水东趋障碍。
太湖西高东低,吴江平望一带,原来一直是湖水东趋宣泄的要冲,一直是一片沼泽地带,根据地方史料记载,这一方向有大小出湖河道两百多条。直到唐朝元和五年(公元810年),为了漕运交通,苏州刺史王仲舒“堤松江为路”,在苏州、吴江、平望之间修筑了一条塘堤,这就是著名的吴江塘路。著名的宝带桥就是这时出现,是塘路的组成部分。在范仲淹时代的宋代,吴江塘路就成了太湖洪水东趋的障碍。从而导致了其“横截江流五、六十里,致震泽之水常溢而不泄,浸灌三州之田。”太湖东泄洪水都被逼向吴淞江源头瓜泾口,吴淞江水情陡然严重。
这是范仲淹面对的又一个问题。
其四,塘浦圩田体系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从唐代到五代吴越国时期,吴淞江流域都是设立专门的机构营田司来管理农田水利的,其塘浦圩田、但是,入宋以后,为了便于转运漕粮,转运使乔维岳把五代吴越国时期完善的塘浦圩田体系全部破坏掉了。吴淞江流域没有了堤防堰闸体系的保护,那些塘浦港汊、大小支流就会被泥沙和海沙日渐淤塞,一遇大水或持续的暴雨,就会泄水不畅,形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其五,朝廷把主要资金用于国防,治水缺乏资金。
这一点不细说了,但是这就是范仲淹为水利争取资金很困难的重要原因。
所有这些现实问题,使得范仲淹的治水方略的实施一波三折。
范仲淹面对的苏州水情是全流域性质的难题,所以范仲淹制定了治水方略,必须是全流域治水的基本思路。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提出苏州全流域治水的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