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十六浦”考略4

(2024-05-03 07:27:02)
标签:

文化

三十六浦

范仲淹治水

全流域治水

对策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三十六浦”考略4

张长霖4

 

三、“三十六浦”历史上有什么影响?2

范仲淹面对的苏州水情是全流域性质的难题,所以范仲淹制定了治水方略,必须是全流域治水的基本思路。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提出苏州全流域治水的基本思路。

面对苏州治水困局,范仲淹首先要想尽办法请求朝廷支持实施。首先他向朝廷汇报了在苏州的调查情况,他说苏州四周低平,十分之二三是湖泊。太湖收纳数郡之水,但只有一条下泄入海的通道,那就是吴淞江。这个地区每当有连续的暴雨时,就会使得湖泊里的水都溢出来,而吴淞江因其主干道下游淤塞而导致洪水下泄不畅,泛滥成灾,从而淹没低洼处的各个城乡。因此,只有把吴淞江的水位降低,才能真正做到泄洪排涝。而一旦那年的雨水多,没能完全排涝,那么,来年夏天一遇持续暴雨,此地必将再次形成洪涝灾害。所以光靠吴淞江主干道来泄洪是没用的,还得靠吴淞江的入海、入江的那些大的支流来协助分洪、泄水,才能真正把吴淞江流域低洼地区的洪水都排干。要把那些入海、入江的吴淞江的大的支流都挖深、拓宽、疏浚,只有这样,才能把苏、湖、常这三州低洼地区的洪水都排入东海或长江,“今疏导者不惟使东南入于松江,又使东北入于扬子江与海也,其利在此。

这就是范仲淹治水的基本思路。

但是,对于范仲淹的治水主张,朝廷有很多质疑、甚至是反对的声音,被宰相吕夷简以“沙因潮至,数年复塞,重劳民力,大费军食”为由阻挠。

范仲淹不得不第二次详细陈述具体治水策略和江南水田利害关系。 “昨开五河,泄去积水。今岁和平,秋望七八,积而未去者,犹有二三,未能播殖。复请赠理数道以分其流,使不停壅,纵遇大水,其去必速,而未来岁之患矣。”

在这份上疏中,范仲淹驳斥了人们对太湖治理问题的非议。

针对“沙因潮至,数年复塞”,他提出“新导之河必设闸”,用闸来调控泥沙淤积的问题;

针对“重劳民力”“大费军食”,他提出如果维持现状,太湖地区就没有抵御洪水的能力,农业生产时时面临着威胁,如果疏浚成功,则可以化解危机,令庄稼有收,百姓免于冻馁流离。

范仲淹的治水主张最终还是获得朝廷首肯,朝廷命他主持苏州地区的水利建设。于是,范仲淹以工代赈,每日给粮五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部役开决积水”。这年八月,水利工程还在进行中,朝廷突然下旨要把范仲淹贬到明州(今浙江宁波)任职。范仲淹无奈,只好放下手头的水利工作,准备去明州赴任。这时,一位转运使看不过去了,马上上疏朝廷,认为范仲淹“治水有绪”,请求朝廷将范仲淹留在苏州,继续担任吴淞江支流东北各港浦的疏浚治理工作。这道奏折帮了范仲淹,朝廷撤回任命,范仲淹留任苏州,把水利工程完成。因此,虽然有波折,但范仲淹还是亲手完成了此项疏浚吴淞江入海、入江诸港浦的水利工程。

 

范仲淹治水,取得显著成就,垂范后世。

“三十六浦”考略4
瓜泾口今貌,下同。吴淞江出太湖口。图片均来自网络。
“三十六浦”考略4

“三十六浦”考略4

“三十六浦”考略4

“三十六浦”考略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