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流行4宋词与流行之苏轼及其他
(2024-03-13 07:37:18)
标签:
文化诗与流行宋词与流行苏轼及其他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诗与流行4
——诗学乱弹之二
我楚狂人
三、宋词与流行2
苏东坡似乎不喜欢柳词,以为“柳七秦九”同样束缚了词的创作题材。但是,苏词也同样流行。苏东坡大量作词,似乎是被命运作弄的结果。苏东坡是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件文字狱的受害者,那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虽然幸免一死,但是落了个风流罪过,那就是严禁写诗。一个诗人不准写诗,多难受,于是就“迂回”写词。所以苏东坡的词作名篇基本上都是谪居黄州时期的创作的。这位流放诗人的词作是很流行的。如他的中秋词就脍炙人口。
我们从我们从盛唐的李白“百代词祖”《忆秦娥》《菩萨蛮》(有争议)和中唐韦应物的《调笑令》开始,词就作为诗歌的新品种为世人认识,但是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甚至是“艳科”。诗人墨客只是以写诗的馀力和游戏态度来填词,写成之后“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胡寅《酒边集序》,见向子諲《酒边集》卷首)。词在宋初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方之曲艺,犹不逮焉”(同上),不能与“载道”、“言志”的诗歌等量齐观。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苏轼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说柳永《八声甘州》中的名句:“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称道蔡景繁的“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可以这样说,是苏轼把流行歌曲的词抬进了文学殿堂。
但是,这不妨碍苏词的流行,因为苏轼的人格魅力,也因为苏词的优秀,苏词的流行有目共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历来都是最流行的中秋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不管柳永怎样看词,苏东坡怎样定义词。宋词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这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宋代词人都在努力走流行的路,如李清照,她刻意使用“俗”字,如“红、绿、肥、瘦”都入词,成就名句。这不是为了流行又是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