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运河各段概述15吴江段其他文化遗存之平望

标签:
文化江南运河吴江段文化遗存平望 |
分类: 学术争鸣 |
江南运河各段概述15
——江南运河之二
我楚狂人
二、江南运河吴江段11
6.江南运河吴江段的其他文化遗存3
平望2
元真钓矶
望仙亭
元真钓矶,在平望下湖桥北,即今京杭大运河畔小九华寺附近,相传是唐代诗人张志和钓鱼的地方。张志和(约730~810),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后由唐肃宗赐名“志和”,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年十六举明经,肃宗时待诏翰林,后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道号玄真子、元真子。善歌词,能书画、击鼓、吹笛。作品多写闲散生活。其词今存五首,《渔父》词为千古传诵的词中精品。张志和还将自己的修道心得辑为一书,取名《玄真子》。张志和好长时间住在平望。
宋代孙锐写有长诗,明代陈旻步韵和其诗。孙锐诗中有句云:“我闻在昔张元真,平生活计一钓纶。浮家泛宅戏人世,龟鱼为友蒹葭邻……西塞山边飞白鹭,其中尽有朝元路。绿蓑青笠恣遨游,何忍临歧弗相顾。……” 陈旻诗中有句云:“志和遗世能陶真,遨游四海周纷纶。烟波渺渺长自绿,沙鸥水鸟相为邻……弃将西塞山边鹭,来向平湖上仙路。云鹤相随去不还,鲁公一骇惊瞻顾……”
望仙亭,一名平望亭,相传张志和在这里升仙,故名。此亭建于宋咸淳年间,明成化年间,殊胜寺僧宗式重建,下临莺脰湖,景物颇胜。嘉靖十三年(1534),知县张明道题亭匾额曰:“洗天浴日”。倭寇来犯,殊胜寺被毁,但望仙亭岿然独存。万历年间,“寺僧毁亭为屋”,其匾移置山门。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曾作《洗天浴日亭月夜与周天球诸友弟世懋饮别》一诗:“湖光天色澹相和,今夜离宴乐更多。云作翠屏装宝镜,风为金斗熨青罗。尊前鹦鹉知衡在,曲里樱桃奈郑何。一水哨帆归便得,不须低首怨骊歌。”
元真子祠,在元真钓矶旁,祀张志和,年久荒废,清康熙年间,进士诸嗣郢移其像于莺脰湖中的平波台上,嘉庆十四年,里人重建。清初平望溪港籍名人潘柽章曾作诗曰:“千载高风霅水寒,荒祠犹枕荻芦滩。时平尚欲辞金马,世乱终无问钓竿。已向渔樵留姓氏,犹从祠宇见衣冠。扁舟莫信江湖大,今日烟波路更难。”
清道光《平望志》卷十八“旧事”中对张志和其人和“升仙”经过的描述颇具传奇、浪漫色彩。说他“饮酒不醉,守真养气,卧雪不冷,入水不濡,天下山水,皆所游览,与湖州刺史颜真卿友善,日与谈笑饮酒,乃唱和为渔父词”。 颜真卿又与陆羽、徐士衡、李成矩共唱二十余首,“遞相夸赏”, 张志和则让人拿来丹青、剪下白绢,为词配画,须臾工夫,五幅花木禽鱼山水画“穷幽极渺,今古无有”。后与颜真卿东游平望驿,张志和酒酣为水戏,铺席水面,独坐笑饮,其席来去遲速,如划船声。复有云鹤随覆其上,张志和于水上挥手谢颜真卿,飘然上升而去。
平波台,平望镇南的莺脰湖,其东侧水面为京杭大运河,以其形似莺的脰(脖子)而得名。此湖也名莺斗湖,传说这里原是一片旱地,两只神莺在此相斗,陷下去而成了湖。莺脰湖相传是春秋越国大夫范蠡所游的五湖之一,景色宜人,宋时有莺湖四景,明时有莺湖八景,其中“莺湖夜月”、“殊胜晓钟”、“驿楼揽胜”、“元真仙迹”等闻名遐迩,张志和、颜真卿、张先、蔡京、清高宗等历代名人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诗词、墨宝和佳话,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名士大宴莺脰湖,侠客虚设人头会》中则细致地描述了夜游莺脰湖的情景。
莺脰湖中有一个小岛,名叫平波台。此台由道人周妙圆于明天启六年(1626)修筑。明崇祯进士钮云斗曾作一首题为《平波台》的诗:“积水明于镜,中流峙此台。云从湖岸落,浪涌寺门回。柳外千帆去,沙边一鸟来。昔年题咏处,古壁满莓苔。”从这首诗中可以想象出平波台当初满壁题咏的兴盛景象和明代末期的荒凉情景。清康熙年间,祭祀唐代高士张志和的元真子祠移到台上,平波台再度兴盛起来。至嘉庆年间,当地人士募建佛殿楼宇,在台四周种柳植桃,台上景观更为幽美。台上还立有一块纪念平望女诗人吴琼仙的诗碑,上面刻着她的画像和诗篇。每逢春秋佳日,台上月白风清,美景如画,“平湖秋月”、“莺湖夜月”的美称不胫而走,拜佛烧香船只凡途经莺脰湖者大多要上台来进香,因此,平波台盛极一时。该台在当地也被称作“平倭台”,为何有这名字,其中有着一段传说。
斋僧堂,正名为通济庵,亦名通济禅院,位于平望莺脰湖和京杭大运河支线頔塘的北岸,黄大丰弄的西侧。明万历十七年(1589),由僧惟瑞(号碧潭)建造,施主积舍田五顷五十亩,以膳来平望的各地游僧。这一年,施主张明广、王真觉与参禅之僧维瑞、维福倡建一庵于镇西,榜曰“通济”,以为接待众客之所。又欲募田,每日一亩,不想积至五顷五十亩,大大超过了预期,便立誓曰道:“吾生为云水(指僧道,僧道云游四方,如行云流水,故称)宿食,死与云水同堂”,命以骸骨置塔于云水堂中,至清代康熙年间尚存。
斋僧堂建造时由明嘉靖进士、后累官至吏部尚书的陆光祖题额,陆氏系浙江平湖人,因志在佛法,自号五台居士。庵内有冯梦桢、王忠两碑立在库房,另有沈珣一碑立在殿前。清顺治初年,僧心融(号懒愚)在庵内建大悲殿。
清康熙《百城烟水》的作者之一吴江人徐崧曾为斋僧堂作有一诗《明末乳峰溧禅师住持顺治初退院,是日拜辞堂中诸佛,击磬者三自白日,某自进院以来如一毫有欺者生遭王法死入地狱,孑身而出殊胜西房,焕若屡为余言之,余有诗曰》:“飘然一笠别丛林,击磬从教说有心。自省住持能不负,旁观莫谓少知音。”
清康熙年间翰林院检讨平望溪港人潘耒也曾作有《丙寅春过通济赠密中法师》诗:“多年不到桥西寺,为访深公踏月来。龙听法时云幕殿,鸟衔花处水平台。如归僧众饭千钵,似画烟波渡一杯。愿得法轮穷劫转,优昙长向讲堂开。”
清雍正十二年(1734),住持闻徙、监院贯悟、贯彻创建药师宝阁。道光元年(1821),住持悟彻偕里人重建大悲殿,道光七年,又修云水堂。咸丰十年(1860),斋僧堂毁于兵燹,同治五年(1866),寺僧重建大殿、东西两庑。光绪十二年(1886),里人重建山门。
新中国建立后,斋僧堂作为了粮食部门的用房,上世纪六十年代时为平望米厂的办公室,后改建为职工宿舍。
四亭子是交通要道,经过的船只很多。明代,四亭子是倭寇入太湖的必经之路。清代,四亭子是水兵打仗的地方,也是强盗出没的地方。
抗战期间,在四亭子地带,抗日游击队利用地形熟悉在此打击侵华日军。据《盛泽志》“军事篇”记载,民国三十年(1941)春,俞清志率部队诱敌深入,在四亭子附近歼灭小股日军。
20世纪50年代,四亭子东南角和西北角尚有两座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