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南运河各段概述14吴江段之其他文化遗存之南斗圩平望

(2022-05-30 07:25:23)
标签:

文化

江南运河

吴江段

南斗圩

平望

分类: 学术争鸣

 

江南运河各段概述14

——江南运河之二

 

我楚狂人

二、江南运河吴江段10

6.江南运河吴江段的其他文化遗存2

南斗圩

南斗圩,位于吴江区八坼集镇运河西岸,南是大浦河,北为北斗圩,东与今八坼集镇隔大运河相望。唐、宋时期,八坼集镇在京杭大运河西岸南斗圩一带。南斗圩现为环保企业科林集团总部的驻地。

宋乾道六年(1170)六月八日,著名诗人陆游入蜀途中进入吴江境内,“过平望,遇大雨暴风,舟中尽湿。少顷霁,止宿八测(坼)。闻行舟有覆溺者,小舟扣舷,卖鱼颇贱,蚊如蜂虿,可畏。”留下《过八坼遇雨》诗:“胜地营居触事奇,酒甘泉滑鲈鱼肥。松江好处君须记,风静长江雪落时。”陆游泊舟应在运河西岸南斗圩附近。

清代,南斗圩南的大浦河直通太湖,南斗圩东是南北交通大动脉京杭大运河。据清光绪《吴江县续志》记载,清乾隆帝六次南巡时曾五次驻跸南斗圩。乾隆十六年(1751),设大营于南斗圩,邑人雍正二年进士、曾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的李重华迎驾,蒙恩赏给编修原衔。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南巡,大营仍设南斗圩。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帝第三次南巡,大营设吉庆寺(本名积庆寺)。乾隆三十年,乾隆帝第四次南巡设大营于吉庆寺,回銮时,大营设南斗圩。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乾隆帝第五、第六次南巡,大营均仍设在南斗圩。

乾隆帝六次南巡,给吴江留下了《莺脰湖词》《平望》《倪瓒叶湖别墅图》《三高祠》《鲈乡亭》《苏州启跸作》等多首诗。此前,康熙帝南巡时,也给吴江留下了《晚过吴江》《入平望》等诗。

平望的文化遗存1

地处江南运河枢纽的平望,多有文化遗存,可惜除了几座桥之外,大多已经看不见了。

敌楼。原先,古镇平望有三座为抗击倭寇之用的敌楼,均濒临京杭大运河。今均无存。

    城濠里。位于平望镇京杭大运河东岸。元至正十七年(1357),吴王张士诚在平望筑平望土城,以作窥视嘉兴等地之用。土城周围三里,东为旱门,南、北、西三门水陆并通,后被朱元璋手下大将常遇春所破,其旧址被当地人称为“城濠里”。

城濠里有一桥,名城濠桥(亦名永安桥),现改建为通车辆的水泥平桥,桥南称南下塘,桥北称北下塘,南、北下塘多为民居。城濠里西侧为安民桥,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的文物遗存。

通安桥,横跨京杭大运河,拱形三孔,西堍是平望南前街和姚家弄,东堍原也为镇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11月,侵华日军入侵平望后被毁,后被辟为水产养殖场用地。

当地人将通安桥呼为南渡桥、南大桥,是相对于它的北面还有一座石拱桥——安民桥(俗称北渡桥、北大桥)而叫的。通安桥,亦名赛安桥,又名画眉桥,相传“桥初成,藏一石画眉于内,舟有画眉经其下者,辄无声,知者携笼从岸而过”。

通安桥初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明成化八年(1472)、天启二年(1622)、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乾隆四十七年(1782)数度重修、重建,最近的一次修治是在同治十一年(1872)。1970年,该桥改建为了水泥桥,一些原构件散落各处。桥东侧小西村的田塍上遗有两块桥石,上面均镌刻着联句,一块上镌:“文曜西临发桂香”,另一块上刻“彩虹影接画眉春”,看来这两联句均为下联(句尾之字均为平声),后一联句与该桥藏有石画眉的传说相吻合着。前几年,平望文体站组织人员前去寻觅这两块对联石,寻得一块,现置放于平望水利站。

八慵园,原址在平望安德桥的北边。据载,八慵园的最初主人是清代画家吴格。

民国十五年(1926)元月一日,国民党吴江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八慵园得真堂里召开,近代著名诗人柳亚子先生和著名共产党人、省部代表萧楚女等参加了会议,在会上,萧楚女发表了激情洋溢的演讲。

19371015日,日寇两架飞机侵袭平望镇,共投掷了12颗炸弹,其中一颗正中八慵园,使一代名园从此消失。

平望城隍庙正名为昭灵侯庙,在平望安德桥北堍,原巡检司署东侧,京杭大运河西岸,京杭大运河支线頔塘北岸,祭祀唐代的李明。

据《吴郡图经》等古籍记载,李明系唐太宗第十四子,善飞白书,初封为曹王,后任苏州刺史,颇有惠政。民间说他到任那一年正遇特大蝗灾,农家颗粒无收,叫苦连天。当时,地方上的官仓贮粮万石,李明本想奏明父皇后再开仓赈灾,可救灾如救火,时间上等不及了,于是,就立即下令开仓济民。百姓们渡过了难关,可有人在京城参了一本,说李明私开官仓,按大唐律法当斩。李明自忖道:父皇处置此事,实是为难,如不杀他,当众说不过去,如杀他,则亲情难舍。于是,李明就毅然投水自尽。周围老百姓闻讯,悲痛万分,纷纷捐资出力,为他建庙塑像。据清光绪《平望续志》所刊清平望籍京畿道监察御史、翰林院编修程邦宪于道光十年(1830)撰写的《重修昭灵侯庙记》记载,唐先天二年(713),始立该庙于吴江。后梁开平年间(907910),淮兵围吴,吴越钱氏祷之有灵应,于是,奏封为昭灵侯,遂以为城隍神,故昭灵侯庙又名城隍庙。平望为南北要冲,吴地去浙闽者必经其地,故城隍庙香火独盛。

平望城隍庙初建无考,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周之轼改建,稍移西南,万历四十六年,里人徐应举、杨珍募建神座,清康熙四十年(1701),里人费国荣、张士珍修募大殿、头门、仪门、后宫、书楼、东西鼓亭,又于西侧建随粮王、游巡司二殿。乾隆十三年(1748),殿前建一轩,乾隆三十二年,建五峰园,“颇有泉石之胜”。嘉庆十二年(1807),大殿、后殿、书厅、后宫毁于火,太学生张廷敕赵丕承、吴钟秀、明经等人集资重建。道光七年(1827),徐正元、王日智等人复修殿寝门观,“一切如昔有加,园林亭榭亦如之”。

据清光绪《平望续志》载,咸丰十年(1860),城隍庙毁于兵燹,同治六年(1867),里人周士忠募建后殿、书厅。光绪元年(1875)建头门,光绪四年造戏台,增高围墙,光绪十二年,黄楷募建翻轩三楹。

新中国建立后,平望城隍庙改为粮食部门的仓库,现存粮厫四幢,院场千余平方米,殿宇已全废,但存有一道长68米、高4米、厚0.48米的昔日围墙,墙基用花岗条石砌筑,高处为1米,低处为0.6米,气势颇为宏伟。站在姚家弄东口,往南而望,逶迤向前的高高围墙与远处的安德桥侧影一起组成了一道古朴的风景线。

江南运河各段概述14吴江段之其他文化遗存之南斗圩平望
平望,下同。图片均来自网络。
江南运河各段概述14吴江段之其他文化遗存之南斗圩平望

江南运河各段概述14吴江段之其他文化遗存之南斗圩平望

江南运河各段概述14吴江段之其他文化遗存之南斗圩平望

江南运河各段概述14吴江段之其他文化遗存之南斗圩平望

江南运河各段概述14吴江段之其他文化遗存之南斗圩平望

江南运河各段概述14吴江段之其他文化遗存之南斗圩平望

江南运河各段概述14吴江段之其他文化遗存之南斗圩平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