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南运河各段概述7吴江段之河塘与湖岸

(2022-05-23 07:50:26)
标签:

文化

江南运河

吴江段

河塘与湖岸

分类: 学术争鸣

江南运河各段概述7

——江南运河之二

 

我楚狂人

二、江南运河吴江段3

2.河塘与湖岸

江南运河吴江段基本上都是紧贴太湖岸线的,其中主道紧贴太湖东岸,頔塘紧贴太湖南岸。主道贴近的太湖东岸,是太湖主要泄洪的方向,这样,处理好河塘与太湖岸的关系就变得至关重要。所以,吴江的运河管理思想,基本上就是环绕这一思想展开的。

如宋代范仲淹治水,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就是吴江塘路成为太湖洪水东趋障碍。

吴江、平望一带,原来一直是湖水东趋宣泄的要冲,一直是一片沼泽地带,直到唐朝元和五年(公元810年),为了漕运交通,苏州刺史王仲舒“堤松江为路”,在苏州、吴江、平望之间修筑了一条塘堤,这就是著名的吴江塘路。著名的宝带桥就是这时出现,是塘路的组成部分。在范仲淹时代的宋代,吴江塘路就成了太湖洪水东趋的障碍。从而导致了其“横截江流五、六十里,致震泽之水常溢而不泄,浸灌三州之田。”

范仲淹的解决方法就是疏浚吴淞江,加强吴淞江的泄洪能力,疏浚吴淞江主要支流,增强整个水系的泄洪能力,从而保护了吴江塘路。

我们回顾吴江段运河的治理,会注意到历史上治理运河吴江段最有成效的明代张国维治水,看一看张国维是怎样处理这一关系的。

崇祯八年(1635年),时任巡抚都御史的张国维同巡抚御史王一鹗修吴江石塘,勘核全坍应修一千五十五丈,半坍二千八十六丈,平望西诸聚水缺,应筑内外塘七百六十丈,并修长桥、三江桥、翁泾桥。他针对太湖洪水下泄不畅,曾于崇祯九年(1636年)上书请求开浚吴江县长桥(按:即垂虹桥)两侧的泄水通道,“太湖翕聚众水,吴江仰承委灌分注吴淞、娄江以入海,其长桥七十拱与九里石塘一带诸水窦皆宣泄之分,必由今桥拱旁架浮图阁,淤遏水势,渐致闭塞,则拆卸不容缓,石塘诸窦年久亦多壅淤成陆,并宜一体开浚,以免农田之患”。因此,《明史》上说:张国维“建苏州九里石塘及平望内外塘,长洲至和等塘,修松江扞海堤,浚镇江及江阴漕渠,并有成绩”。他深入了解,“惟吴泽国,民以田为命,田以水为命,水不利则为害”。他说:“臣搜泉兴浚,单骑驰驱,手口拮据,糜事不为”、“臣尝单舸巡汛,探溯河渠,各绘水图,括以说略”,积累了数十年治水之经验,写成并刊刻了一部七十万字的《吴中水利全书》,为我国古代篇幅最大的水利学巨著。《吴中水利全书》成书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该书先列东南七府水利总图十二幅,次标水源、水脉、水名等目,又记录了有关诏敕、章奏,包括宋、元到明崇祯时的有关治水的议论、序记、歌谣等,是研究苏、松、常、镇四郡的一部至关重要的水利文献。

张国维治水,从表面来看是整治了吴江塘路,实际上还是范仲淹的路子,即兼顾太湖泄洪与运河运输的两个方面。今天我们开通太浦河,建设瓜泾口枢纽,也是这个思路的延续。处理好吴江塘路与太湖泄洪的关系,这是江南运河吴江段的生存之道。

江南运河各段概述7吴江段之河塘与湖岸
吴江官塘。下同。图片均来自网络。
江南运河各段概述7吴江段之河塘与湖岸

江南运河各段概述7吴江段之河塘与湖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