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举的反思3不能忽视科举的负面影响

标签:
文化科举负面影响 |
分类: 学术争鸣 |
关于科举的反思3
——科举偶谈后记
我楚狂人
二、不能忽视科举的负面影响
我们前面已经说了科举制度历史上的积极面,但是不可否认,科举后期,组织约严密,负面影响越严重。实际上,明朝科举是一个转折点,明确地说朱元璋是一个转折点。自朱元璋之后,科举越来越组织严密,但是其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凸显。
我下面简单总结一下我看到的科举的负面影响。
1.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严重阻滞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科举制度,从一开始,是“分科取士”,所以在唐代考试名目还是很多的,选取的人才也逞多样性。包括经济管理、天文历法、军事等科目。除了被视为“淫技技巧”的工科之外,大多科目都有。但是,自我们津津乐道的宋代开始,科举的考试科目越来越狭窄。后来渐渐只剩下进士科了。科举的“科”已经不复存在,“科举”在后世这样繁荣,实际上已经名不副实。
人才培养的单一性这个问题,在明朝末年,已经显现,到了清朝就出现了国家发展的危机。当西方列强,挟工业革命之势袭来,我们就手足无措了。我们的军事装备落后了,军事训练落后了,外交落后了,经济管理落后了,工业技术水平落后了。可以说是在多方面人才都匮乏。这就是科举制度,特别是后期科举制度人才培养的单一性造成的。
于是痛定思痛,派留学生,搞洋务运动,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亡羊补牢。这样,科举考试寿终正寝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科举的初衷是“分科取士”,但是却走上了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个历史教训值得注意。
2.思想僵化限制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明代开始,通过科举,严格思想统治,是中国的思想界收到了严重地压制。我们可以看到,明代的思想界还是很活跃的,出现了离经叛道的杨维祯、心学大师王阳明、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廷相、叛逆思想家李贽、开学习西方科技先河的徐光启,等等一系列杰出人才。到了明代末年,更是涌现了以三大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为代表的一大批类似于“启蒙思想家”的接触思考者。但是,还是敌不过科举的力量。到了清代,思想界就寂寞得多,思想的僵化已经越来越严重,即使是一些优秀人才,也斤斤于经书的解读中,争论不休,喋喋不休。无非是“古人怎么说”(清代汉学)还是“古人应该怎么说”(清代宋学)。看起来成果丰硕,但是国难临头,百无一用。这一局面,指导清代末年也被被动地打破。科举走到尽头,封建社会也走到了尽头。
可笑乾隆帝,人家送上门的先进科技还笑话“淫技机巧”,不屑一顾。几十年后,就被“淫技机巧”打得灰头土脸。
科举造成的思想僵化,严重阻滞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这一点值得注意。
3.应试教育和功利教育
科举制度影响下的教育,是完全功利的教育,当然也是纯粹的应试教育。这与孔子时代的教育完全是两回事。孔子的“六艺”,即礼乐御射术数,今天看起来还是很讲究素质教育的,礼,为人之道;乐,审美教育;御射,军事体育;术数,思维训练和动手能力。你看,是不是素质教育?但是很不幸,科举把六艺弄丢了,教育只剩下五经,五经也只剩下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为什么?因为科举本身就决定了,只讲成败,追求名利。难怪很多人要称之为“利鬼禄蠧”了。解开了,是不是很丑陋?
但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就是走在这条老路上,唯分数论,为升学率,为达目的,不计手段。于是加班加点这有之,猜题押宝者有之,高考移民这有之,热衷炒作者有之。每年一榜既出,群情汹汹。什么排行榜,什么状元郎,什么高考工厂,乌烟瘴气。南京的“高考之痛”一定会写入中国教育史上,成为功利教育的典型,这是早晚的事。
我们的功利教育和应试教育,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今年的教育部“两减”让我们见到了希望,但是组里出奇的大。科举制度千年造成的功利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底蕴”真的太可怕了。
4.考场舞弊的隐患还在
年年高考之后,高考舞弊案的新闻总是不断。说到底,犯罪的成本太小,侥幸成功的获利甚大。这有点让我们见到了敏超科场案的现象。烂到了极点的明朝科场风气,清朝用屠刀解决。今天高考舞弊当然不会用人命解决,但是还是应该加强打击力度。如信用制度的建立,通报“广而告之”等等。
高科技时代,防考场作弊越来越困难。但是必须加大打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