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举的反思2科举生存一千多年的原因2

标签:
文化科举反思生存原因 |
分类: 学术争鸣 |
关于科举的反思2
——科举偶谈后记
我楚狂人
一、科举生存一千多年的原因2
2.政权对这一制度的高度重视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我们整理科举史的相关资料,会发现,整个乱哄哄的五代居然从没有断了科举。五代五十多年历史,举行了四十九次科考,几乎每年一科。元朝虽说是蒙古人入主中原,文化上也对汉人加强了统治,如宗教政策。元朝压制道教,压制汉传佛教,崇信藏传佛教,甚至引进伊斯兰教,就是为了文化压制汉人的民族意识。但是,却接受了科举,元仁宗正式恢复科举,元朝此后正式举行了十六次科考,历史上称“元十六考”。这些我们以为科举会中断的时代尚且如此,历代政权对科举的高度重视也就可想而知了。
宋代,科举正式上升为国家大典的高度,明代正式强调科举体现统治思想的作用,八股文成型并从此统治科举数百年;清代加强了国家政权对科举的控制,甚至不惜苛刑严法强调这种控制。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国家政权对科举的高度重视。科举毕竟是后备官员的来源,来不得半点马虎。说穿了,就是要从科举控制国家政权的走向。唐太宗说,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就是这个意思。后代君主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实行着。
为了实现这个控制人才的宏观设想,历代统治者有着一系列配套设施,如考试制度的逐步完善,如学校的逐步完善,如对读书人的优待政策等等。前面,这些问题我都已经详说,这里就不展开了。
为了保证政权的稳固,利用科举控制人才,这一点很是高明。但是也正因为历代政权对科举的高度重视,才保证了科举生存千多年。
3.统治思想的需求
社会的主流思想,往往就是统治者的思想。这一点,有些统治者做得隐晦一点,有的统治者做得露骨一点。通过科举考试来加强思想统治,这一点,朱元璋做得最露骨,而直接影响了此后的科举,直至科举的科举的衰亡。
朱元璋废黜孟子的亚圣地位,实际上就是要封锁孟子的“民贵”思想和“反暴君”思想,这一点,明末大思想家黄宗羲看透了,写在了他的名篇《厡君》中。但是黄宗羲没有点朱元璋的名,留了面子。朱元璋规定了《朱子章句集成》为科举的标准答案,这就是思想统治的直接表现。朱元璋影响下逐步成型并迅速定型的八股文,成为僵化读书人思想的工具。从朱元璋开始,统治者利用被改造过的儒家思想,通过科举,进行思想统治的行为一以贯之。
通过国家考试,贯彻国家意志,这一手确实很高明。这就是朱元璋以后国家对科举干预力度越来越大的原因。
这一点,很值得思考
4.考试组织的借鉴意义
科举考试的组织形式越来越健全,一直今天我们还在借鉴,如脱胎于糊名的保密制度,如分区考试的制度等等。这些前面都已经详说。不展开了。
总之,科举制度能够生存千多年,绝不是偶然的,上面说的只是主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