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城门7娄门

标签:
文化话说苏州城门古八门娄门 |
分类: 苏州夜话 |
苏州的城门7
——话说苏州之二十三
我楚狂人
一、苏州古八门6
6.娄门
娄门位于城东北,伍子胥建城时的古八门之一,原名疁门。
《越绝书·吴地传》关于娄门有这样一些记载:“娄门外马亭溪上复城者,故越王余复君所治也,去县八十里。是时烈王归于越,所载襄王之后,不可继述。其事书之马亭溪。”
“娄门外鸿城者,故越王城也,去县百五十里。”
“娄门外鸡陂墟,故吴王所畜鸡处,使李保养之,去县二十里。”
因为《越绝书》成书于东汉,也就是王莽改制之后,所以直称“娄门”了。
唐陆广微 《吴地记》载:“娄门,本号疁门,东南(按:方位错了,应该是东北),秦时有古疁县,至汉王莽改为娄县。”门遂改称娄门。我以为《吴地记》的因果关系说倒了,疁门是因为地处疁江之头而得名,古疁县因在疁江之侧而得名。王莽是把“疁”统统改成“娄”了。
张士诚改建苏州城时,娄门城门分外城、中城、内城三重。内城筑有城楼,三重陆城门之间有瓮城和闸门装置,十分坚固。城门南面还有三道水城门,也备有闸门装置。现在只要想想就知道那时的娄门是何等宏伟。楼门口通过吊桥与城外贯通,并有水陆通娄江,向外跨塘延伸。外城、中城及内城门上的城楼约在民国37年(1948)间被拆除,仅保存一重城门,直到1958年大炼钢铁时,城门陆续拆尽,至今已无痕迹。水城门也被拆除,现在只剩下依稀痕迹可供辨认。我们儿时还见过娄门仅存的一重城门,只是娄门离我家远,去得少,印象不深刻了。
2013年12月,苏州古城墙保护修缮二期工程,包括娄门段、姑胥桥段和齐门段三段古城墙保护修缮工程正式竣工。其中娄门段城墙,位于古城东侧北部。施工本着还原历史的原则,综合分析考古资料,根据娄门古城墙历史遗存布局,同时结合现状进行设计和修缮,修缮时采用了砖拱结构,并用旧石材砌筑和铺设城门附近的广场、道路。
从伍子胥建城的构想来看,吴国西面有吴国最强大的对手楚国,所以建阊门应对,城外又有多重关隘防御。南面有卧榻之侧的越国,建有蛇门应对,并筑有土城等辅助防御设施。北面有东夷的威胁,还有较远的强大对手齐国,故筑有齐门应对。唯娄门外是吴国腹地。
但是伍子胥为什么不把吴城建造得更东面呢?一者,娄门再向东就是大片“葑田”了,也就是沼泽,不便筑城。二者,要预防海水倒灌,毕竟直到民国年间,昆山青阳港还是观潮的胜地,潮水之大可见一斑。此事有民国元老陈果夫在《中华风俗历》中说:“近代八月十八,海宁观潮,已经成为浙中一带的习俗,而且通称此日为潮生日或者潮头生日……如松江在浦口观潮,常熟在釜山观潮,昆山在新洋港(按:即青阳港)观潮,太仓在张泾观潮,璜泾在清殿或钱泾口观潮,平湖在乍浦观潮等等,都是如此。”青阳港大潮出现在北宋以后,当时昆山县令加大了对河道的整治力度,到南宋绍兴年间开始出现了海潮,正如方志记载:“昆山虽近江海,自古无潮汐。绍兴中,始有潮至于县郭。”
与苏州城市水系关系最紧密的有两条江,西面胥江引来太湖水,滋养着苏州城;东面娄江泄洪,保护着苏州城。而古娄门也因娄江而得名。
一条娄江,不但是苏州城最主要的东泄水道,还是郡城与东面属县的联系的纽带。因为娄江,东面最主要的属县就称“娄县”,也就是现在昆山县的前身。不过秦代郡县制的时代,隶属郡治吴城的会稽郡的娄县的辖地显然比现在的昆山大得多,一直要管到今天上海的嘉定、松江。所以嘉定、松江地方志称自己旧名娄县是有道理的,但是县治还是在现在的昆山诚,毕竟这里才在娄江边。这个娄县的地名一直到晋代还在用,数学家祖冲之担任的就是娄县令。
而沿着娄江再往东,就到了后建制的太仓县,后来又升格为太仓州,其古名称为“娄东”,娄江之东也。
回顾这段历史,就可见娄江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娄江,西起苏州娄门外环城河,流经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外跨塘、唯亭街道和昆山市正仪镇、玉山镇、城南、周市镇等镇(街道),于蓬朗草芦村东接浏河,长53.13公里。河道顺直,为苏州至昆山、太仓主要航道,常年可通航60~100吨位船只。娄江北通阳澄湖,南有青秋浦、西尤泾、东尤泾等通吴淞江,两岸有娄斜浦等支流港浦30余条。上承苏州诸水,下泄浏河入江,北纳阳澄湖水,南汇澄湖水,是阳澄、淀泖地区一条引水大动脉,亦为苏州至昆山、太仓的主要航道。
古娄江是太湖东北方向出水干道,因海岸线向东推进,中唐后河道湮塞。清《太湖备考》载:“太湖水从鲇鱼口入齾塘(今吴中区西塘河),过五龙桥至盘门,绕郡城而至娄门;一支于五龙桥外折而东,至澹台湖,出宝带桥入运河,复折而北至葑门,与盘门之水合流,至娄门东北,由至和塘至太仓之刘河入海。”
古娄江唐代以后已经湮废。宋至和二年(1055)疏浚后改名至和塘,明弘治年间(1488~1505)改称娄江。1958年拓浚浏河时,以昆山草芦村为娄江与浏河分界点。俗以昆山市玉山镇东门至太仓市西门段称太仓塘(东娄江),昆山市青阳港至苏州城区段称苏州塘(西娄江),其中娄门至昆山市玉山镇段又称昆山塘。
娄江自宋至和二年(1055)邱与权开浚成河以来,因其上汇苏州诸水,下泄浏河入海,颇受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多次进行浚治,根据现有资料,自宋代至建国前,大小浚治达34次。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叶,娄江和下游浏河有过大规模疏浚,今天见到的娄江就是那次疏浚后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