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流人刍议8流人的活动自由度
(2021-04-28 07:42:51)
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东北流人流人的活动自由度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东北流人刍议8
——清史札记补遗之二
我楚狂人
二、东北流人流放情况概述5
(二)流人在流放地得到的待遇2
2.流人的活动自由度1
东北流人享有一定的自由度,这与他们有文化是有关的。流放地在当时还是文化沙漠。按照《柳边纪略》的记载,连四书五经也还是流人带来的。
通海案被流放宁古塔的绍兴人杨越被宁古塔将军聘任为自己家的家庭教师,因此就能四处行走,被后人称为宁古塔商贸的开拓者。
杨越(1622—1691),原名杨春华,字友声,号安成。浙江山阴县(今绍兴)人。“杨越”是他在流徙宁古塔后改的名字,以示怀念浙东故乡。清初著名诗人、商人。
杨越“少喜读书任侠”,记忆力颇强,17岁补绍兴府博士员。顺治元年(1644),明朝灭亡后,正值青春气盛、怀有报国之志的杨越“散尽家资结客”,主动参与抗清活动,共图反清复明。
通海案起,杨越挺身而出,“自诣狱”。康熙元年(1662)遣戍宁古塔。同年2月11日,杨越同妻子范氏告别老母和两个幼子杨宾、杨宝,赴戍所宁古塔的旧城西门外蛮子城(今海林市满城村)。对于塞外荒凉诡异的景象,同路的难友中有的人吓得面目失色甚或大声恸哭。而杨越却神色自若。刚到宁古塔,生活十分艰苦,家里没米下锅,他就在旧城街头摆地摊,用自己带来的物品与当地人换粮食。
康熙三年(1664),因沙俄入侵黑龙江,杨越在这年的二月被征编入伍,充当水兵。兵役结束后,他见当地土著旗人主要从事渔猎,不会农耕,更不懂贸易。“耕者绝少,弥望无庐舍”,于是首倡“满汉人耕与贾”。
杨越的妻子范氏乃名门之女,不仅见多识广,而且有出色的烹饪手艺,夫妻俩在宁古塔的东大街开糕饼铺,制作山阴风味小吃,每天食客盈门。他们对前来求艺人毫不保留,传播了江南的烹饪技术。在他的带动下,当时宁古塔东关发展了30多家店铺,其中流人开设的就有23家,占70%。杨越夫妇可称得是宁古塔饮食业的开山鼻祖。
杨越用家乡带来的布帛、丝絮与人交换物品,还带头采集、捕貂,教当地人把自家的人参、貂皮拿到市场上交易。因宁古塔盛产人参、貂皮,从北京、盛京(今沈阳)、乌拉来(今吉林)来宁古塔的商人也多了起来。由于参貂贸易沟通了塞外与内地的往来,改变了宁古塔人世代只穿皮麻为衣等落后习俗,而且每至秋季,还去图们江对岸的朝鲜贸易互市。《柳边纪略》中载:“宁古塔人每年一次,往高丽会宁府互市,亦以八月。然命下遣官监视,每年十一月方行。市会宁者,多以羊皮袄、布匹、往易牛、马、纸、布、瓮、盐,而书特贵。康熙初,姚琢之以《明季遗闻》易牛一头。”宁古塔新城逐步发展成“商贩大集,南产珍货,十备六七,街市充溢,车轿照耀,绝非昔日的陋劣光彩。”可以说,杨越是宁古塔贸易事业的首倡者。
面对荒徼边塞的宁古塔,他既从贸易上给予推动,又从文化上进行了改造。在宁古塔,人们生活条件有所改善,有些人已感到满足时,杨越认为“未也,尚不知礼教。”他又把“教之读书”,“授满汉子弟书”,“教之以礼义”作为自己的责任,搞起义务办学。他在自己家中建立起书屋“读书草堂”,还兼收满汉子弟传授汉文化,鼓励汉人子弟学习满文。这样极大地融洽了民族关系。对流人来讲,逐渐有“文而富则学贾”和“贫而通满语则代贾”的认识和体行作用。此时,宁古塔巴海将军也请杨越到家里给自己的两个儿子讲授汉学。在交往中,巴海深受启发,办起了龙城书院。这样,龙城书院成为宁古塔第一所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