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北流人刍议7流放地的文化活动

(2021-04-27 07:17:14)
标签:

文化

清史札记

东北流人

流放地的文化活动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东北流人刍议7

——清史札记补遗之二

 

我楚狂人

二、清初东北流人的流放情况3

(二)流人在流放地得到的待遇1

清代的官方文件的措辞,流放东北是“与披甲人为奴”,也就是说,是给戍边战士当奴隶。但是,事实上,这些流人得到的待遇比“为奴”要好得多。下面,我们可以从这样一些情况也证实这一点。

1.流人们在流放地的文化活动

文化人,到什么境遇都要弄文化,这是骨子里的毛病,积习难改。但是,如果流人在流放地还能玩起一个剧团来,排练演戏,甚至培养演员,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但是,事实上真的有人这样干了,这就是祁六公子“优儿”祁班孙。

祁班孙在流放地办起一个剧团,这件事在史料中多有记载。,杨大瓢《柳边纪略》曾记述:“康熙初,宁古塔张坦公有歌姬十人,李兼汝、祁奕喜教优儿十六人,后皆散”。

张坦公就是张缙彦(16001672年),字濂源,号坦公,又号外方子,别号大隐,河南新乡人,明末清初大臣,明代崇祯帝的最后一位兵部尚书,后降清。顺治十七年六月,因“文字狱”被捕下狱;十一月被没收家产,流徙宁古塔。名列乾隆朝编写的《贰臣传》之《乙编》。

顺治十八年二月初二日(16613 2 日),张缙彦携大量图书并歌姬10人出关。四月十三日(5 11日)至宁古塔旧城(今黑龙江海林)。至戍所后,张缙彦与吴兆骞、方拱乾等人“朝夕相对,欢若一家”,诗酒唱和,过从甚密。同年闰七月,游东京城(即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他通过实地考察,撰写了《东京》一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康熙四年(1665年)夏,张缙彦邀集同为被流放人士姚其章、钱威、吴兆骞、钱虞仲、钱方叔、钱丹季等六人,发起“七子诗会”、是黑龙江省第一个诗社,每月集会一次,分派题目,限定韵律,作诗唱和。

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张缙彦逝世于宁古塔。

张缙彦的流放地居所,俨然成为当时流人的文化交流中心。

李兼汝、祁奕喜都是浙东通海案的流人,祁奕喜就是祁班孙。居然有雅兴培养了十六位“优儿”,也就是演员。看来处境真的不错。后来李兼汝、祁奕喜都成功潜逃,这与他们享有的自由度有关。

《柳边纪略》的作者杨大瓢即杨宾。杨宾(1650年-1720年,即生于顺治七年,卒于康熙五十九年。),字可师,号大瓢、耕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浙东通海案流人杨越之子,随父流放宁古塔。所以《柳边纪略》是杨宾的亲闻亲见,其纪实价值尤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