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北流人刍议4尚阳堡

(2021-04-24 07:41:56)
标签:

文化

清史札记

东北流人

形成原因1

尚阳堡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东北流人刍议4

——清史札记补遗之二

 

我楚狂人

一、清初东北流人的形成原因3

尚阳堡,在辽宁开原县东四十里,一作上阳堡,旧名靖安堡,清朝改称尚阳堡,在今清河区境内。满语称其地为台尼堪,尼堪者,汉人之谓,清康熙时平云南。附属吴三桂之滇人,悉配戍于此。(据《中国地名百科大词典》)

到过开原的人都知道,那里的“堡子”多,现在还有威远堡镇、松山堡乡、庆云堡镇等,其实,它们都是绵延860公里的明代辽东长城边堡,用现代话说,也就是兵营,而尚阳堡也是明长城下最北方的边堡之一,不过,它在明朝时叫“靖安堡”,位于开原城东约20公里处,也就是现在的清河区杨木林子乡佟家屯南侧。

历史上,尚阳堡战火不断,开原总兵曾在此会合叶赫女真3000兵而聚集成4万人马,成明朝四路大军之一路,攻打后金都城赫图阿拉,后被努尔哈赤的萨尔浒大捷所瓦解。

历经数次大战的靖安堡,在清朝建立后恢复了宁静,并更名尚阳堡。或许是由于偏僻,这个地位与铁岭、开原不相上下的“弹丸之地”竟在皇太级天聪7年,也就是1633年成为了朝廷的发配免死人犯的流放地。一大批当时十分有影响的重臣高官相继被发配到这里,之后有很多人又被重新启用。这个特殊的地方,当时朝野上下,无人不知。顺治帝、康熙帝曾多次在“圣谕”中提及尚阳堡。从1633年,30名犯人被流放尚阳堡开始,清代“文字狱案”、“科场案”等十余起事件中的500多位“知识分子”都被流放到尚阳堡。

建国后,还有个尚阳堡遗迹尚存,而且还有个尚阳堡村,但在1958年,政府为了给后人造福,尚阳堡成为“淹没区”,居民迁出,于是,尚阳堡所有的遗迹也随着水库工程的进展而逐渐没于水底,从此,湖隐尚阳堡。修水库之前的尚阳堡相当繁华,居西面开原庆云堡、北面威远堡、南面松山堡围成半圆形圈子的中心,周边百姓管这里叫“乡头儿”。

相比自然环境更加严酷的宁古塔,流放尚阳堡还算是比较优待的境遇。当时基本上是与“谋逆”有关的流放宁古塔,一些“犯官”流放尚阳堡。

总之,东北流人问题的出现,就是清王朝立足中原的初期,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重大措施,如果我们把这一时期的“剃发令”和文字狱结合起来,就能看的更清楚了。为了巩固政权,清政府无所不用其极。

当多尔衮指挥着他的悍勇嗜杀的亲弟弟都铎杀进江南的时候,东北流人问题注定就会发生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