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清代小说顺治康熙年间《聊斋志异》中的科举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清代小说概述19
——清史札记之四十七
我楚狂人
二、清代小说的主要成就15
(一)顺治康熙时期的主要成就15
4.《聊斋志异》与文言短篇小说的复兴5
(5)《聊斋志异》中的科举
《聊斋志异》中关于科举制度的篇章是书中重要的内容,有《余杭生》、《叶生》、《于去恶》、《考弊司》、《贾奉雉》、《司文郎》、《王子安》、《三生》等篇目。作者从一个科场失意者的角度审视着这个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人才选拔制度,揭示了其中种种弊端,极尽其嬉笑怒骂之能事。
客观地说,自隋朝开始试行,到唐太宗时代逐步定型完善的科举制度,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因为科举制度毕竟相对门阀制度而言给寒门学子以希望,理论上给了寒门学子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但是,一考定终身的选拔方式,天生具有它的不合理性,因为偶然因素太多,人为干扰太多。况且考试规定的儒家经典又决定了死记硬背为主要备考方式,限制了多少代学子的思想。虽然历代想了不少补救措施,如唐代的“明经科”(著名的狄仁杰就是明经出身)、清初的“博学鸿词科”等,但是都不能解决其与生俱来的缺陷。到了明朝后期,科场腐败已经到了千夫所指的地步了。不幸明朝灭亡,却没有把这个陋习一起带走,于是在康熙年间出现了南北“科场案”,大学士柏葰被腰斩,矛盾激化到了顶峰。而蒲松龄就生活在康熙年间,又是一个科场失意者,自然对科场的种种弊端深恶之而痛绝之了,于是便有了这些篇章。
科场弊端主要在“泄题”、“枪手”、“好坏不分”几端。“泄题”的现象非常严重,据说雍正亲自出题,锁入金匮之中,照样可以泄露,真正匪夷所思。作者在《司文郎》、《王子安》等篇中写到了“泄题”。
“枪手”就是请人代考,只要里外串通,方便可行,历朝都有。作者在《于去恶》、《贾奉雉》等篇中写了“枪手”的问题。
如果说“泄题”和“枪手”是浮在面上的问题,那么判文的“好坏不分”才是深层次的弊端,而且是不会被惩处的弊端。唐朝大权奸李林甫不愧口蜜腹剑的定评,搞了一个“野无遗贤”的黑色幽默,把包括杜甫在内的所有考生统统淘汰。这是弄权。更多的是无能者占上位,香臭不辨。《聊斋志异》中的《余杭生》一篇就用寓言式的笔法写出了这种叫人极度无奈的现状。《余杭生》里写了一个神奇的瞎子老和尚,他只要来人把文章一焚化,凭着鼻子一闻就可以辨出好坏,而且当场辨别出前代大手笔归有光的文章来。但是,发榜结果偏偏与和尚的判断相反。最后老和尚感慨说,我和尚的眼睛瞎了,但是鼻子没有瞎。这些帘官(判卷的官员)不但眼镜瞎了,连鼻子也瞎了。作者骂得十分痛快,实在是吐了胸中一口恶气。
科举制度已经远去,但是科举的弊病遗留至今。年年听到叫人闹心的舞弊事件,从四六级英语考试泄题到高考有组织作弊,从枪手代考到冒名上大学,无奇不有。真是古代有的怪事今天有,古代没有的怪事,今天“创新”着有。因为今天舞弊不会腰斩,犯罪成本比较低,因此贼胆更大些。但是,根子还在一考定终身的选拔制度上。这种制度必须改。先从不炒作“状元”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