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清代小说顺治康熙年间《聊斋志异》的影响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清代小说概述20
——清史札记之四十七
我楚狂人
二、清代小说的主要成就16
(一)顺治康熙时期的主要成就16
4.《聊斋志异》与文言短篇小说的复兴6
(6)《聊斋志异》的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专家们专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作品为文言志怪小说,其实志怪小说应该有两个高潮期,一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初的传奇小说《古镜记》等小说依然有其遗风。一个是清代前半叶,也就是所谓“康乾盛世”到嘉庆年间。只不过研究者习惯上把清代的志怪小说归入笔记小说的范畴,与《世说新语》、《太平广记》等作品归类。我以为这种归类不妥,毕竟《聊斋志异》更近于《搜神记》的题材,与《世说新语》则距离较远。仔细想起来,这两个历史时段还是有其共同点的,那就是都是不让说人话的时代。既然不让说人话,自然要么不说话,要么说鬼话了。文人是忍不住不说话的,于是选择说鬼话。从而志怪小说就出现了,南朝出现了干宝《搜神记》这样的代表性作品,而清代则以《聊斋志异》开风气之先。
我们只要稍稍注意一下,就会发现,清代,特别是清代前半叶,出现了数目惊人的志怪小说,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王渔洋的《池北偶谈》、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袁枚的《子不语》、《新齐谐》、沈起凤的《谐铎》、长白浩歌子的《萤窗异草》、和邦额的《夜谭随录》、知北游的《夜雨秋灯录》、王韬的《淞隐漫录》(又称《后聊斋志异》)等等。从上面的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信息,首先是这些小说都是走的《搜神记》和《聊斋志异》的“志怪”的路子,与《世说新语》的“志人”的题材相距甚远,所以把这些作品称为“志怪小说”比称为“笔记小说”更妥当。其次是,在作者中我们看到了王渔洋、纪晓岚、袁枚、王韬这样一串名字,可以说都是文坛领袖一级的人物,因此这些作品的影响之大可以想见,而当时志怪小说的风气之盛也可以想见。
必须指出的是,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在风格上是有明显差别的,身为《四库全书》总纂官的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其行文更觉典雅质朴些,与《聊斋志异》的风雅跳脱完全不同。因此,清代志怪小说就形成了两种风格,一种近似《聊斋志异》,一种近似《阅微草堂笔记》。
自《聊斋志异》问世,风靡一时,“几于家家有之,人人阅之。”(张冥飞《古今小说评林》)而模仿者延绵不绝,正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的“《聊斋志异》风行愈百年,摹仿赞颂者众。”说的就是这种情形。
1994年,我与苏大的束景南、王英志先生和苏州铁师的钟元凯先生一起为上海古籍出版社白话今译了《夜谭随录》,借机了解了一些清代志怪小说的情况,确实为清代志怪小说的一时盛况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