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代诗学概述2叶燮《原诗》

(2020-10-12 11:45:35)
标签:

文化

清史札记

清代诗学

叶燮

原诗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清代诗学概述2

——清史札记之四十五

 

我楚狂人

一、      清代诗学的系统理论著作1

我国诗学的理论著作,始于何时?一个比较普遍的认识是始于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批评史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诗学理论著作的开山之作。

与《文心雕龙》时代相近的理论著作是古代诗歌美学著作《诗品》,南朝钟嵘著。它是在刘勰《文心雕龙》以后出现的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名著。这一类著作还有假托晚唐司空图所作的《二十四诗品》。我国这一类理论著作数量并不多。

清代这类著作有清初叶燮的《原诗》和稍后的赵执信的《谈龙录》等。

1.    叶燮和《原诗》

叶燮(16271703,即生于明天启七年崇祯帝继位年,卒于清康熙四十二年),字星期,号己畦。父叶绍袁(1589 1648)为前明南京剑术教习,后升任国子监助教,文武双全;母亲沈宜修(1590—1635)出身吴江名门,她的从伯父就是词曲大家,昆曲“吴江派”首领沈璟,沈宜修能诗善文,是明末最优秀的闺阁诗人之一。叶燮是叶绍袁、沈宜修第六子。康熙九年(1670)进士,十四年任江苏宝应知县。任上,参加镇压三藩之乱和治理境内被黄河冲决的运河。不满三年,因耿直不附上官意,被借故落职。后纵游海内名胜,寓佛寺中诵经撰述。主要著作为诗论专著《原诗》,此外尚有讲星土之学的《江南星野辨》和诗文集《己畦集》。因晚年长期隐居苏州郊区之横山(按:即今之七子山),其门人称之为“横山先生”,后世也称“叶横山”。

叶燮的《原诗》被认为是清代最重要的诗学理论著作。

《原诗》被认为是继《文心雕龙》之后,我国文艺理论史上最具逻辑性和系统性的一部理论专著。在这部书中,叶燮将以往诗话单纯从诗教诗法角度研究诗歌的模式提升到审美的层次,因而它既是一部诗学论著,又是一部美学论著。

《原诗》的内容,有网友可可聊历史整理如下,我认为很确切,我就偷懒摘录了:

《原诗》分内外篇,内篇,标宗旨也;外篇,肆博辨也(沈珩《原诗叙》)。

关于诗歌发展的历史过程,叶燮以源流正变递相推进的论点加以概括。他说,诗有源必有流,有本必达末;又有因流而溯源,循末以返本未有一日不相续相禅而或息者也。又说惟正有渐衰,故变能启盛。所谓诗之源流、本末、正变、盛衰,互为循环。 据他看来,诗歌的历史处于一个由盛到衰、由衰向盛的不断变化的状态,但它并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在变化中逐步迈进,即踵事增华,以渐而进前者启之,而后者承而益之;前者创之,而后者因之而广大之。同时,也正因为诗歌的发展是个循环交替的过程,也就无所谓非在前者之必居于盛,后者之必居于衰也。基于这样的观念,叶燮反对一味崇古的做法,而主张有继承又有创新的作诗态度,既要学习古人之自命处、着眼处、作意处、命辞处、出手处,又要能去古人之面目我未尝摹拟古人,而古人且为我役。在这方面他特别推崇杜甫、韩愈、苏轼等人的创作,将它们看成是包源流,综正变,独成自家面目的典范。

在《原诗》中,叶燮对诗歌创作的多种因素也作了重点的述,他将这些因素分成诗歌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与作诗者主观条件两大部分,前者他以三者来包括,认为此三言者足以穷尽万有之变态,这是就在物者而言;后者用加以说明,指出此四言者所以穷尽此心之神明,这是就在我者而言。作品正是这两方面相结合的产物,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大之经纬天地,细而一动一植,咏叹讴吟,俱不能离是而为言者矣。 具体来说之一木一草,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天乔滋植,情状万千,成有自得之趣,则情也,这三者大致表示一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情态,在具体事物中,它们互相不可割裂,三者缺一,则不成物。作诗之道,重要的是如何去揆度、表现,这里叶燮又提出一个法的问题。他认为法有活法死法,要求创作者根据三者特点,神而明之,使得当乎理,确乎事,酌乎情,如此便是活法的体现,而不应被一些格律、声调等的死法所拘限,以免对无从加以把握。

至于,叶燮认为有受之天赋,也有靠后天锻炼所得,四者交相为济,相辅相成,其中尤以为最重要,对其他三者起着先导作用,四者无缓急,而要在先之以识,使无识,则三者俱无所托主要是指作者的识别能力,它在分辨事物各因素中还显得十分关键,无识则理、事、情错陈于前,而浑然茫然,是非可否,妍媸黑白,悉眩惑而不能辨,有识则可以是非明取舍定不但不随世人脚跟,并亦不随古人脚跟。说明以为核心的主观因素成为创造性地反映客观对象的必需条件。对于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叶燮主张多样并存,不拘一格,他指出:平奇、浓淡、巧拙、清浊,无不可为诗,而无不可为雅。诗无一格,而雅亦无一格。(《汪秋原浪斋二集序》)同时他又认为多样的风格应建筑在真实、自然、独创基础之上,强调抒写胸襟,发挥景物,境皆独得,意自天成。他还以为如诗家所提到的体格声调苍老波澜等与风格相关联的一些创作要求,只是皮相,还必须以性情才调”“胸怀”“见解作为质具而骨立,才不至于空浮无实。著有《己畦文集》二十二卷、《诗集》十卷、《残余诗稿》一卷、《原诗》四卷、《己畦琐语》一卷、《江南星野辨》一卷、《汪文摘谬》卷。

说叶燮的《原诗》开创了一个诗学研究的新局面,绝不为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