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代散文概述54阮元

(2020-07-21 07:35:29)
标签:

文化

清史札记

清代散文

阮元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清代散文概述54

——清史札记之四十三

 

我楚狂人

五、其他作家5

4.阮元

阮元(1764221 [1]  18491127 [2]  ),字伯元,号芸台、雷塘庵主、揅经老人、怡性老人  ,江苏仪征人。清朝中期官员、经学家、训诂学家、金石学家 

阮元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历官所至,政绩卓著,以提倡学术、振兴文教为自任。在杭州时,创立诂经精舍;在广州创立学海堂。经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晚年官拜体仁阁大学士,致仕后加官至太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阮元去世,年八十六。获赐谥号文达

我知道阮元,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在江苏师院中文系求学期间,见到了中文系资料室的线装本《皇清经解》,是阮元汇刻的。这是很好的刻本,不知现在还在不在?于是请教了王迈老师,知道阮元这是个了不得的大学者。若说清代政治,阮元或许不必提及。若说清代文化,阮元就必须涉及。

阮元提倡朴学,曾罗致学者编书刊印,主编《经籍籑诂》,校刻《十三经注疏》,汇刻《皇清经解》等,于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亦多有建树 ,史称其身历乾、嘉文物鼎盛之时,主持风会数十年,海内学者奉为山斗焉” 。所以有人称阮元是“朴学护法”,不无道理。生平著述丰富,撰有《揅经室集》《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等三十余种著述传世。

阮元工于诗及骈、散文。他论文重文笔之辨,以用韵对偶者为文,无韵散行者为笔,提倡骈偶,与当时的桐城派古文异趣迥然。  

清仁宗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曾在京察后给阮元有守有为,清俭持躬的评价。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在《阮尚书年谱第一序》中盛赞道:公毓性儒风,励精朴学,兼万人之姿,宣六艺之奥……公宦辙半天下,门生见四世;七科之后辈,尚长齿发,三朝之巨政,半在文翰;幽潜之下士,拂拭而照九衢,蓬荜之遗编,扬扢而登国史;斗南人望,一而无两,殿中天语,字而不名。 

清代学者李元度说:以经术文章主持风会,而其人又必聪明早达,扬历中外,兼享大年,其名位著述足以弁冕群才,其力尤足提倡后学,若仪征相国,真其人也。  

阮元逝世后,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在祭文中称他极三朝之宠遇,为一代之完人 

北洋政府官修的《清史稿》评价道:阮元由词臣出膺疆寄,竟殄海寇;开府粤、滇,绥边之绩,并有足称;晚登宰辅,与枢臣曹振镛异趣,惟以文学裁成后进,世推耆硕。  

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评价:阮元是嘉庆道光时期的名臣,他不仅从政颇有政绩,且以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著称于世,在学术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综观阮元的一生,他勤奋不息,忠君以尽臣节,并以此受知于乾、嘉、道三朝皇帝,高官厚禄以终天年。他有经世致用思想,勤政务实,既试图解决一些人民的痛苦,又残暴镇压过民众运动,表明他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官僚。他终生辛勤治学,留下大量著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考据成就,是一笔可贵的文化遗产。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对中国文化所作的贡献是应予肯定的。  

阮元一生著述丰富,除经学之外,对金石、天文、历算、地理之学亦有研究  。任江西巡抚时,校刻《十三经注疏》;在广东任两广总督时,刊刻《皇清经解》,将清人所著各种经书的新注和解释经传文字的佳作汇刻成编。又主持编纂《经籍籑诂》《淮海英灵集》《两浙輶轩录》等。  

其生平所著之书,约在30种以上,如:《揅经室集》《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三家诗补遗》《考工记车制图解》《诗书古训》《仪礼石经校勘记》《儒林传稿》《畴人传》《积古斋钟鼎彝器疑识》《定香亭笔谈》《小沧浪笔谈》《选项印宛委别藏提要》《石渠宝笈二编》《石渠随笔》《皇清碑版录》《山左金石志》《两浙金石志》。

其中《揅经室集》共6集、58卷,前4集为阮元生前手定者,隐然以经、史、子、集为次。说经之文,多在一集,自4集以下,始以诗文合编。《畴人传》《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是研究中国历代天文学家、数学家生平和古文字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阮元出自汉学家的立场,是极力推重骈文的。他是朴学殿军扬州学派的实际开创者。阮元也是桐城派的主要批评者之一。

清代散文概述54阮元
清代散文概述54阮元

清代散文概述54阮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