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散文概述47阳湖派的文学主张

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清代散文阳湖派文学主张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清代散文概述47
——清史札记之四十三
我楚狂人
四、阳湖派2
1.阳湖派的文学主张
关于阳湖派的学术定位,有些学者以为是桐城派的支流,理由是阳湖派的代表人物如张惠言曾经与桐城派有很深的交往。但是更多的学界人士认为阳湖派自成一派。诚如上文所引《清史稿》言“自成一队”,“与桐城派相抗”。
桐城派有自己的文学主张,总体上言是继承《史记》的传统。
恽敬曾惊叹“吾州多异才”。陆继辂则自豪地说“吾乡文儒甲天下”。杭州龚自珍更赞美“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阳湖文派产生于这个学术部落。
阳湖派讲究文章的气势,笔力雄劲,文气刚健,以恽敬的风格为代表、为典型。张维屏在分析了清代前期和中期各家散文后认为:“文气之奇推魏叔子(禧),文体之正推方望溪(苞),而介乎奇正之间则恽子居(敬)也。诸家为古文,多从唐宋八家入,惟魏叔子、恽子居从周秦诸子入,而得力于《史记》。”李桓《国朝耆献征初编》卷二四二)。刘师培在《论近世文学之变迁》中论及恽敬的散文时,以“峻拔”两字形容恽文的风格。恽敬是阳湖派作家中艺术个性表现得最充分的。
阳湖派诸子继承了同乡先贤唐顺之发扬《史记》“奇”的精神,因而笔势矫健,富于力度和变化。恽敬评唐顺之《广右战功序》一文是“直躏子长、孟坚堂奥,而无一语似子长、孟坚,奇作也”(《大云山房文稿二集》卷三)。陆继辂评唐顺之此文“为明一代奇作”。唐顺之不仅以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影响了常州的后人,而且其散文风格也影响了常州的后人,哺育了阳湖派文士。
阳湖派文士重视文采,首先是由于发挥了《易》教精神,情文相生,文采斐然,说经之文也注重设色用喻。张惠言是著名《易》学专家,他的说经之文就极具文采。恽敬评论他的《易义别录序》说:“此文以五喻成章,于无可设色用意中为此,遂使叙经之文而兴味洒然。”(《茗柯文二编》卷上)
有近时学者把阳湖派的文风特点总结为“融通、致用、多思、文采”这八个字。窃以为这个概括有点过于空阔,似乎超出了“文风”的范畴。讲究文章其实,讲究文采,也许才是阳湖派最鲜明的特点,也是他们的文学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