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散文概述14桐城派

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清代散文桐城派概述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清代散文概述14
——清史札记之四十三
我楚狂人
三、桐城派1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桐城派散文影响了整个清代散文界,这就是历史事实。
桐城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它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风靡全国,享誉海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正式打出“桐城派”旗号的曾国藩,曾国藩在《欧阳生文集序》中称道方、刘、姚善为古文辞后,说:“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自此,以桐城地域命名的“桐城派”这个名词正式产生。
桐城派以地域而命名,主要因为其早期重要作家皆为江南安庆府桐城人,但是,在桐城派发展早期,并没有旗帜鲜明的使用桐城派这一名字。在桐城派“四祖”中,前“三祖”戴名世、方苞、刘大櫆,从未以“天下文章在桐城”自居,姚鼐虽然在《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中引程晋芳、周永年语“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
桐城被誉为“文都”,主要因为桐城派在清代时期的极大影响力。桐城派理论体系完善,创作特色鲜明,作家众多,作品丰富,称雄清代文坛长达200多年,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虽然后来桐城派的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如梅曾亮、管同、曾国藩、张裕钊、林纾等,但桐城籍作家仍占很大比重,著名的的有被称为“小方、戴、刘、姚”的方东树、戴钧衡、刘开、姚莹及方宗诚、吴汝纶、马其昶、姚永朴等。
桐城派从顺治时期的戴名世首先提出的文学主张开先河,康熙年间的方苞正式创派,雍正年间的刘大櫆继承,乾隆至嘉庆年间的姚鼐光大发展,姚门弟子与“私淑弟子”曾国藩称雄咸丰、同治,“桐城余孽”扬名同光年间,可以说是贯穿了整个清王朝。
桐城派刘大櫆师从方苞,姚鼐师从刘大櫆,曾国藩为姚鼐私淑弟子,方东树等都名列姚氏门墙,梅曾亮等又是“曾门学士”,传承关系清晰。
桐城派始终一程朱理学为自己的思想武器,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的继承者自居,以“义理”为一脉相承的观点,文学主张一以贯之,旗帜鲜明。
这就是桐城派的鲜明特点,这也就是桐城派具有显赫历史地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