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代散文概述13汪琬5

(2020-06-06 07:33:35)
标签:

文化

清史札记

清代散文

清初三大家

汪琬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清代散文概述13

——清史札记之四十三

 

我楚狂人

二、清初三大家10

3.汪琬5

其五,与魏禧之争:与明遗民第四次论争
  宁都魏禧,字凝叔,一字叔子,明遗民古文大家。著有《魏叔子文集》。“清初散文三大家”,侯方域不得已而参加清廷科举,既而“壮悔”;魏叔子始终为遗民,不改初衷;唯汪琬是主动积极奉事新朝,可谓顺民。康熙十一年(1672)魏禧自易堂游吴门,过访商讨文字,作《与汪户部书》、《又与汪户部书》。魏禧称道汪文得古人之简,碑版叙事之文尤工,前书坦诚论文,时传为文人相倾,后书专作辩解,并以《蔡忠襄公传》请正。《愚山堂诗文合叙》载云:予病废三十余年,不敢怀一刺一启事干贵人,独往好户部文,欲有所商确,先之以书,而世不察也,以为相訾议。P448)汪琬集中未存与魏禧论文尺牍。笔者以为,他批评侯方域、钱谦益、王猷定,不言魏禧,当亦推服之。之所以不传论文尺牍,盖是年春与归庄交恶,出于前车之鉴,不愿再添一段闲话。魏禧不赞同汪文醇而未肆,循守古人法度。关于文章用实立本,二人看法无太多差异。至于其学,即魏禧《答计甫草书》所云文章根本,则有所不同。这场论争的核心问题是文章醇肆及文法之变,在当时也产生不小的影响,以至二人不敢刻传往来文字,怕流为口实。在汪琬一方,担忧更重一些。论争牵入的主要人物是计东。计东先是站在陈僖一方指责汪琬拘守文法太过,继而调笑他掊击钱谦益是蚍蜉撼树,这一次也是支持魏禧一方。尽管论文意见不尽相合,但计东与汪琬为推诚置腹的好友始终未变。
  其六,与叶燮之争:以文法与八股为中心的论争
  吴江叶燮,字星期,绍袁之子。康熙九年进士(1670),十四年(1675)选宝应知县,未二年镌职归,隐横山,教授生徒。著《已畦文集》等集。与汪琬早定交,过从甚密,后恶交。一说,汪琬作诗怀疑叶燮姐才女叶小鸾实未死,语涉隐秘;一说,汪琬叫叶燮不要参加鸿博考试,自己却参加并高中。这些事情都有诗文为证,不是虚妄。二人交恶盖在康熙十年至十四年(1671-1675)间,以文论的形式呈现。叶燮作《汪文摘谬》,批评他矜持古人法度,拾前人余唾,拘泥八股滥调,殊乏新意。钱谦益卒后,吴中风雅无定属。汪琬、顾炎武、归庄、叶方蔼、徐元文、徐乾学、计东、宋实颖、钱陆灿、顾苓、叶燮皆以诗文著称,就文章言,汪琬为一时翘楚。叶燮批评言辞激烈,但在汪琬卒后亦喟叹失一畏友。这场论争在清文史上留下很深的印记,一方面体现了清初文法说分歧甚著,另一方面尧峰与横山门下各承师说,影响了一代吴中文坛的风貌。
  其七,与阎若璩之争:以经学为中心兼及文章体例的论争
  山阳阎若璩,字百诗,博学通经。著《古文尚书疏注》、《潜丘札记》等集。康熙十七年(1678)应荐博学鸿儒,翌年试不中格罢。居京间,与汪琬发生冲突。冲突始自论金石义例,若璩指出汪文不合处,汪琬不怿,但也有意改正。若璩又指摘《古今五服考异》之误,汪琬称若璩父母在不当谈丧礼,若璩愤然激辩。二人论争以经学为中心,扩及文法、文风、文章体例。若璩批评汪文不重训诂,考据未精,体例未备。《与戴唐器书》:归读《陈处士墓表》,真正庸笔,铭尤不成说话。《又与戴唐器书》:钝翁不足攻,生平所心摹手追者,顾也,黄也。黄指太冲先生,顾指宁人先生。时人或谓汪文稍胜魏禧,若璩较其长短,以为魏胜于汪。《又与戴唐器书》又说:弟于古文一道虽不甚深,然视近代作者,已洞若观火。承委直笔,敢不自竭其愚得?大抵此道最忌者,曰冗,曰稚。唯简可以救冗,惟老可以救稚。此须多读书,多讲贯,非可一蹴至者。言下之意,汪文,距甚远。这场论争旷时持久,牵涉一时著名人物就有李因笃、王士禛、徐乾学、徐釚、戴晟、陆陇其、陆元辅及黄宗羲等。李因笃与汪琬交厚,论学甚合,阎若璩嘲笑二人私造典礼,并以此为笑谈,遍告徐釚等人。黄宗羲后来也卷入这场论争,下文再作辨析。
  其八,与黄宗羲之争:以本之六经、小说笔墨为中心的论争
  余姚黄宗羲,字太冲,讲学东南,为故明耆旧、浙东文派领袖。与汪琬无交往,二人都曾应徐乾学之请为传是楼作记,所作并传,但宗羲颇轻视汪文,《戴西洮诗文题辞》:以视今日之名士,摹仿得欧、苏一二转折语,自称震川正派者,见之能不自愧乎?P102)戴西洮即戴晟,阎若璩与书信往来剖摘汪琬学问、文章之弊,戴晟拜晤宗羲必细谈其事,宗羲因在题辞末流露对汪琬不屑之意。
  汪琬集中未见批评黄宗羲文字,尽管如此,但我们仍称此为清初古文界一场重要论争,是因宗羲还作有《论文管窥》,对文章如何叙事用经提出相异的看法,对侯方域、王猷定也持不同的评价。如叙事须有风韵,不可担板。今人见此,遂以为小说家伎俩近见巨子,动将经文填塞,以希经术,去之远矣。P649巨子指汪琬,今人见此,遂以为小说家伎俩,也有具体所指。康熙八年(1669),汪琬与李良年论文,《跋王于一遗集》以侯方域《马伶传》、王猷定《汤琵琶传》为例,批评古文家以小说为古文辞既非雅驯,则其归也,亦流为俗学而已矣P907)。李良年《论文口号》述及之,其六云:琵琶一足荒唐甚,留补《齐谐》、《志怪》书。其七云:人间不识侯公子,地下修文老更成。汪琬轻视方域之文,《题壮悔堂文集》历述其才子风流,枚举金陵挝杀膳夫豪纵事,言及文章,文末仅云:末年来游吴下,欲刻其集,集中文有未脱稿者,一夕补缀立就,士大夫以此益奇之。
  黄宗羲所论切中汪文一些弊端,然黄、汪之争内涵远不止此。首先,黄宗羲轻视汪琬,除学问、文章不相合外,还另有他因。他与侯方域为复社旧交,与王猷定、归庄俱孤节遗民,相互推重,对钱谦益亦奉为尊长。而汪琬讥议侯、王,斥责钱氏,与归庄对骂。一定意义上说,论争体现了遗民与新朝士大夫的分野。其次,明中叶后,吴中之文与经学日益合流,演变至清初,形成以汪琬、顾炎武为代表的合经学、文章为一的潮流。浙东之文远承明初宋濂、王袆以来的文统,但因近接阳明一派,源流变化颇异。汪、黄之争也反映了浙东、吴中之文不同的风格旨趣。

清代散文概述13汪琬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