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外来宗教6乾隆禁教

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外来宗教基督教乾隆禁教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清代的外来宗教6
——清史札记之四十一
我楚狂人
二、清代的基督教5
2.清代基督教在中国的主要事件2
汤若望其人是利玛窦之后的又一位成功的传教士,他是明代末期进入中国的,但是清王朝还是优待了他,“顺治十五年(1658年)诰授汤若望光禄大夫,并恩赏若望祖先三代一品封典”,那可不是一般的荣耀。
但是,还是发生了冲突。那就是所谓“历狱”。
康熙四年(1665年),徽州府新安卫官生杨光先上书《辟缪论》,告德国传教士钦天监监正汤若望的《时宪历》十谬,为入葬的荣亲王的入葬时间和地点“俱犯杀忌”。顾命大臣鳌拜也不满汉人及外邦人参议朝政,于是支持杨光先,把汤若望、南怀仁、利类思,安文思等人收押狱中,并株连许多在华传教士,史称“历狱”。
但是康熙亲政之后基本上还是沿袭了顺治的政策,还在《尼布楚条约》谈判期间聘用了传教士作为译员。
乾隆禁教
但是进入雍正年间,清政府对基督教的政策日益严厉,到乾隆年间,正式禁教。嘉庆沿袭了乾隆的严厉政策。
雍正元年十二月(1724年),礼部奏请在全国禁止传习天主教获准,除在京为宫廷服务的侍士照旧供职,允许进行内部宗教活动以外,其余传教士皆被勒令回国。
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下达禁教令。
乾隆十二年(1747年5月26日),多明我会西班牙传教士白多禄(Pedro Sanz)因禁教期间潜入福建传教,被斩首于福州西门外。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因湖北、陕西地方官分别查获前往该地传教的传教士数人,乾隆再度下禁教令。
乾隆为什么要严厉禁教?现在看起来有三个原因,其一,是有教民卷入了白莲教的反清活动,引起乾隆的警觉。二是乾隆一贯的闭关锁国思想的结果。三是某些臣子夸大其词,扩大了事态,如福建巡抚周学健。
1746年,清廷镇压蔓延多省的白莲教起义,在地下活动的传教士也受到株连。此年七月,在福建福安秘密传教的西班牙传教士被人告发,抓送福州。在随后的搜捕行动中,福安查出教徒两千六百余户。从教徒家中搜出了一箱骨灰,福建巡抚周学健荒诞地认为这是用幼儿头骨制成的春药,被传教士用来诱奸良家妇女。按照以往惯例,对这些被查出的西方传教士,清廷一概将之遣送到澳门了事。但这一次周学健上奏,请求严惩传教士白多禄等人。乾隆认为这些西方人是“化外人”,“不通国法”,应当法外开恩,从宽处理。但周学健坚持认为,传教士对中国危害甚巨,必须严惩。周学健列举了信徒们被擒后的坚定态度,“坚意信从,矢死不回,死生不顾,甘蹈汤火”,认为如果不严惩传教士,将会有更多视死如归的信徒。乾隆被他说动,遂将五名传教士处死,这是第一次处死西方传教士的案件。
1747年,苏州地方上也查出两名西方传教士,江苏官方本准备从轻处理。此时周学健恰好路过苏州,就以自己处理传教士的经验,怂恿江苏官方重办,最后将两名传教士秘密处死。至于周学健本人,1748年因被查实受贿,乾隆下旨赐其自尽。
1757年,乾隆下令严行海禁,进一步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将对西方的四口通商改为广州一口通商。此后传教士进入中国更加困难,但仍有传教士秘密进入中国内地传教。
1784年,在中国教徒掩护下,耶稣会传教士分批进入中国内地。其中第四批意大利传教士准备前往陕西,行至湖北襄阳时被查获。对此乾隆大为震惊,因为这些传教士“面貌异样,不难认识,为何行至襄阳始行查获”,遂下令严查。结果让人惊讶,在全国各省查出西方传教士十几人及护送他们的几百名教徒,甚至还查出在中国内地潜伏了二十多年的传教士。事后乾隆极为震怒,将教徒骨干发配到新疆为奴,并追究广东各地官员,因为他们的失职使西方人得以潜入中国。在京的西方传教士向乾隆说情,但无效果。1785年,法国遣使会派罗尼阁来京。罗尼阁精通天文历算,受到乾隆赏识,被授钦天监监副职务。罗尼阁乘机帮被囚禁的传教士说情,乾隆遂下令将关在狱中的十八名西方传教士释放,但已有六人在狱中死去。
嘉庆十年(1805年),嘉庆皇帝因川楚教乱起事,下令禁止天主教。
嘉庆十九年(1814年),第一位中国天主教教徒殉道者吴国盛在贵阳被处决。
嘉庆二十年(1815年),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徐德新在成都被处决。
至此,基督教的传教活动在中国已经成为非法活动。但是,地下的传教活动也始终没有停止。这种局面,直至鸦片战争爆发,国门被打开才有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