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道教4天妃

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清代道教海外影响妈祖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清代道教4
——清史札记之四十
我楚狂人
四、道教在海外的影响1
明清两代海禁森严,从朱元璋开始,到康熙加剧,“片板不准入海”。
但是清代中期以降,特别是鸦片战争中国被打开国门以来,中国人的海外活动日益频繁,随之道教文化盛行在孤悬海上的港台等地日益繁荣,而且还随着华人的足迹,传播到华人足迹所及的地方。这种道教文化的传播,而主要的表现在民间崇拜的传承,最主要的则是妈祖文化和关帝文化。
其一,妈祖文化。
妈祖是流传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传统民间信仰,至今犹在福建、广东、台湾、香港盛行。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妈祖文化体现了中国海洋文化的主要表征之一。2009年“妈祖信俗”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妈祖文化更是成为了全人类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属的精神财富。
妈祖是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称天上圣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妈等。妈祖林默娘是“里中巫”的身份,妈祖信仰的产生与海洋渔业生产及其海事活动密切相关。渔民因海难丧生者不可计数,所以希望有海上守护神庇佑安全。妈祖的巫女身份,正好适应了人们的希求。她的能言人间祸福,济困扶危、治病消灾顺应了人们的愿望,所以在她死后立庙祭祀。此后,她的一个个神迹才接踵而至,并将她塑造成一位完美的女神。所以民间对巫术的信仰是妈祖文化得以形成的思想基础。
由于当地士宦的提议和倡导,朝廷也频频给予妈祖赐封,妈祖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高。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妈祖被赐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圣母",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又被赐封为"护国庇民妙应昭应普济天后","天上圣母"和"天后"从此便成了妈祖的圣称。妈祖信仰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仰之一,她同样随着中国人的足迹传遍世界各地。
中国民间在海上航行要先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妈祖神位供奉。这就是“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的真实写照。而影响所及,妈祖由航海关系而演变为“海神”、“护航女神”等,因此形成了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中国民间信仰崇拜神之一。
太仓浏河镇有天妃宫,位于浏河镇新东街,门前即为老浏河,是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资料载,浏河天妃宫初建于元代至元年间,也就是浏河开港之初,至今已有七百余年历史。浏河天妃宫为江南罕见的,也是江南最早的妈祖文化的遗存。天妃即妈祖,当地人称娘娘。这是妈祖文化的“北上”。
“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可见妈祖文化的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