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乾嘉朴学1——清史札记之三十九

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乾嘉朴学产生原因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关于乾嘉朴学1
——清史札记之三十九
我楚狂人
有一个名词离我们当代人渐渐远去,但是治清史者则肯定绕不开。这个名词就是乾嘉朴学。
何谓“乾嘉朴学”?“乾嘉”是界定了一个时间段,那就是清代的乾隆、嘉庆年间。那么“朴学”呢?所谓“朴学”就是简洁朴实之学的意思,实际上是传承了汉代儒学重训诂重考订的治学方式,故又被称为“汉学”。 因此这个学派的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而少理论发挥,而有“朴学”、“考据学”之称。
实际上,这种治学精神,从清初已经成为学术主流,只是到了乾嘉年间最为鼎盛,所以被称为“乾嘉朴学”,或者“乾嘉学派”、“乾嘉之学”。由于乾嘉朴学一反宋明理学的做派,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但是,由于乾嘉朴学重传承而少发挥,又常常被诟病为抱残守缺。
下面,我们就乾嘉朴学的相关问题,表达一些自己的理解。
一、乾嘉朴学形成的历史原因
学界一般认为,乾嘉朴学的出现,这主要是因为清代文字狱盛行,研究前朝或当朝一不小心就可能引来杀身之祸。这一观点,具有代表性,也普遍得到认可。梁启超就曾指出:“考证古典之学,半由‘文网太密’所逼成。”
清代乾嘉学派的出现,一般认为是清朝统治阶层残酷镇压和笼络羁縻臣民政策的产物。雍正、乾隆时期,清朝的统治获得了相对的稳定,对文人采取了严酷的统治政策。尤其是乾隆时期,屡次禁毁书籍,大兴“文字狱”。当时的文人学士不仅不敢抒发己见,议论时政,即使是诗文奏章中有一言一名的疏失,也有遭致杀身灭族惨祸的危险,而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古代典籍的整理上,寻章摘句,逃避现实。乾隆即位后,大力提倡经学的考据,一些达官贵人如阮元、毕沅等,也出而倡导经学。
关于文字狱,我在此前的文章中已经概述,请参见我的小文章《清代文字狱概述》,这里不赘言。为了躲避文网,必须与现实社会保持一个距离,所以就出现了“越古越好”的现象。
乾嘉学派的治学内容是以儒家经典为中心,并认为儒家典籍越古越真,吴派学者惠栋抱着“凡古必真,凡汉皆好”的态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批评他“其长在古,其短亦在于泥古”。王引之批评惠栋“见异于今者则从之,大都不论是非”。方东树的《汉学商兑》多指责清代汉学家“离经叛道”,是“几千年未有之异端邪说”,如“鸩酒毒脯,烈肠洞胃”。
考据,作为治学的一个内容和方法,各代都存在。但时至清代初期方专业从事考据,把学术全部纳入考据的轨道,甚至在考据和学问之间划一等号。乾嘉时期学人反对宋明理学好发空论言之无物的弊病,走上从书本上寻找疑难问题进行考据的务实道路。所以在思想发展史上,他们建树不大,在学术研究方面,却有一定的造诣和贡献。
关于乾嘉朴学是被清代酷烈的文网逼出来的,这一观点,至今学界没有什么争议。